李卫

李卫(1688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号恰亭,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人,清代官员,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李卫早年丧父,但家境富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为员外郎,不久任兵部员外郎。两年后,李卫任户部郎中。雍正帝即位后,由怡亲王允祥举荐,李卫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云南任职期间,他厘清了盐课,并对云南盐务多年积弊进行了改革,因整顿盐务有功,次年被升为云南布政使。雍正三年(1725年),李卫被擢升浙江巡抚,第二年,又奉命监理两江盐政。因为浙江人口繁多,米粮不能自给,李卫奏请拨十万两盐政归公银,到四川买米回浙,以备平粜之用;他还奏请将盐场灶丁摊丁入亩,并严厉打击私盐贩运。不久,雍正帝为他特设浙江总督一职,并令他兼管苏州松江等七府五州的盗案。雍正七年(1729年),李卫加封兵部尚书,入京觐见时,遭遇母亲丧事,雍正帝命其回任守丧,不久,雍正又加李卫太子少保衔。同年,李卫查处了张云如等反清复明势力,张云如及其同党185人全部被斩。雍正九年(1731年),浙江籍官员查嗣庭、汪景祺因文字获罪,雍正帝遂认为浙江风俗败坏,诏令停止浙江乡会试,后经李卫周旋,乡会试照旧举行。次年,李卫署理刑部尚书,不久后出任直隶总督。上任后第二年,他上疏弹劾了大学士鄂尔泰胞弟、户部尚书署步军统领鄂尔奇的犯法营私行为。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命李卫兼管直隶总河,并裁去营田观察使,营田事务令李卫派道府大员兼理。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病逝,乾隆帝下令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号敏达。
雍正帝认为李卫“操守廉洁,勇敢任事”,将其与鄂尔泰、田文镜同誉为“模范三督抚”;学者萧一山认为,李卫在辖境以内抑制缙绅、任用能吏、为官公正廉明,真正做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但李卫在弹压地方时措施严厉,因此有人认为他是“为政苛细”的酷吏。
人物生平编辑本段
初入仕途
李卫是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人,十岁丧父,读书不多,少年时爱好习武,并学习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卫家境富足,他捐资成为国子监生,并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被选为兵部员外郎,两年后,升任户部郎中。雍正帝还是皇子时,就知道李卫有才干,厚待于他。
任职云南
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 冬,由怡亲王允祥举荐,李卫被雍正帝特授为副使衔云南驿盐道,次年,李卫抵任。一个月后,他连上三折,将沿途所见风土民情、文武官员的劝诫以及盐务积弊一一上奏。后来,他又针对各官员蒙混推诿等弊端,改革了旧有的盐课“交盘成例”,从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实行“余盐归公总算”。经过初步清理,云南仅应向前两任盐官追缴的积欠就有十一万余两。同年十二月,李卫又受命兼理铜厂。因为整理盐政成绩显著,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仍管盐务。 不久,他又被赋予寻常布政使所不能具有的奏事权。
李卫勤于政务,几次累到吐血,但同时,他脾气暴躁,在云南任上与按察使张谦不和,又与贵州威宁总兵石礼哈互相参奏。他还收受贿赂,并用“钦用牌”入仪仗队,为此,雍正特发谕旨批评教训他,说他恃能放纵,粗鲁无理,并指出他用“钦用牌”是小人得志之态。
主政浙江
雍正三年(1725年),李卫升任浙江巡抚。就任前,他以“无巡抚之才”为理由婉拒,请求雍正帝授予提督或者总兵之类的武职,但未获允许。就职途中,他奉命与河道总督齐苏勒商议河工之事。齐苏勒主张加固堤防,李卫提议疏通海口,两人意见相左,各不相让。次年,李卫奉命兼理两浙盐政。因为浙江人口繁多,米粮不能自给,李卫奏请拨十万两盐政归公银,到四川购买米谷回浙,以备平粜之用;并建议如果有剩余的钱款,就用于修筑城垣。在整理盐政方面,他上疏请求将盐场灶丁摊丁入亩,并提出在盐贩经常出没的海宁长安镇一带,设置隘口,派兵巡查。雍正五年(1725年),李卫奏请修筑海宁、海盐、萧山、钱塘等县境内的海塘。不久,他出任浙江总督,但仍然兼管巡抚和盐政之事。
雍正六年(1728年),李卫以江南盗贼之事上奏,奏折中称:江苏浙江边界有盗贼藏匿,浙江追查到了从盗,并让江南震泽县逮捕整治,但震泽县解送盗贼时,用的却是替身。目前,涉案的盗贼已经被江南总督范时绎扣留,正在等待审判定罪。但当下又查出举人金士吉等人对盗贼徇私庇护,请求皇帝褫夺其身份,并提审江南扣留的盗贼,以彻查其党羽,剪除其巢穴。雍正帝收到奏折后,下旨嘉奖了李卫。
李卫还经营筹划浙东各县的水利工程。鄞县大嵩港有数万亩灌溉田地,因为时间太久造成淤积,李卫下令疏浚,并修筑水塘设立水闸、开挖支河灌溉农田;镇海的灵岩、大邱两个乡镇有入海口,原来的水闸已经毁坏,李卫下令重新修筑;定海有很多空旷的土地,李卫下令丈量清理;上虞濒海的农田被潮水淹没,李卫奏请将淹没土地的田赋银除额,另将该县夏盖湖周围涨淤地上新垦出的田地丈明升科。
江南盗案多发,雍正帝认为范时绎和巡抚陈时夏不是缉捕盗贼之才,便下令由李卫兼管苏州松江等七府五州的盗案,且令将领、官吏都听其节制。当时,正逢朝廷商议增筑松江海塘,并将旧的土塘改为石塘的事情,雍正帝不满范时绎的办理结果,就下令李卫前往勘查。李卫奉命勘察后,上奏说松江海塘已经修筑的有二千四百余丈,还没有修筑的应当仿效海盐旧塘,在石塘后附筑土塘,且石塘和土塘的高度、厚度一样,并要每年派人对海塘进行修治。雍正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但是仍下令李卫和范时绎、陈时夏共同办理。雍正帝认为李卫留心军务,便下令让李卫会同参与江南军政的考核。不久,雍正帝派遣钦差大臣彭维新等对江南各州县积欠的钱粮进行清查,又下令李卫与闻此事。
同年,李卫的堂弟李怀谨、李信枝在家乡放纵自己的行为,不遵循礼法,李卫担心江南总督范时绎借此事整治他,就给江苏淮徐道发了一道公文,让徐州方面将两人押到浙江,并将他们圈禁在公署,直到两年后,范时绎解任,他才将二人放回故乡。李卫此举遭到族人的怨怼,甚至有人想要改姓以不再受李卫的控制。
雍正七年(1729年),李卫加封兵部尚书,入京觐见,遭遇母亲丧事,雍正命其回任守丧,不久,雍正帝又加封李卫太子少保衔。
同年,从事反清复明的江宁人张云如用相命、邪术、符咒等手段迷惑百姓,收授门徒,李卫查明了张云如和他的同党甘凤池、陆同庵、蔡思济、范龙友等人私相煽动的罪状,并于次年命游击马空北前往逮捕。但范时绎与按察使马世烆包庇张云如,并贿赂马空北掩盖案情真相。因为范时绎曾向张云如学过坐功,马世珩曾让儿子拜张云如为师,两人都怕被牵连进“逆案”。李卫上疏弹劾范时绎等人,雍正帝派遣尚书李永升会审,最终,范时绎被夺官,马世烆、马空北被贬谪,张云如、甘凤池等185位涉案之人全部被斩首。
雍正九年(1731年),李卫上疏奏请改定苏州府营制度。同年,浙江籍官员查嗣庭、汪景祺因文字获罪,雍正帝遂认为浙江风俗败坏,下诏停止浙江乡会试,李卫立即要求下属严加监督实行。一年后,李卫与观风整俗使王国栋上疏,言说两浙士子已经感恩悔过,士风大变,雍正于是下令浙江照旧举行乡会试。
总督直隶
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李卫署理刑部尚书,后又授直隶总督,提督以下皆受其节制。第二年,李卫上疏弹劾大学士鄂尔泰胞弟、户部尚书署步军统领鄂尔奇犯法营私,侵扰百姓。雍正帝命人查实了鄂尔奇的罪证,并将鄂尔奇革职,但念其为鄂尔泰之弟,免予治罪。对于李卫,雍正帝则给予议叙,加一级。之后,李卫上折,恳请皇帝收回成命,停其议叙。李卫此举被认为是在发泄对鄂尔奇宽大处理的不满,于是,雍正帝为此很不高兴,于是,他将自己即位前编辑的有关修身养性的著作《悦心集》赏赐给李卫阅读。后来,李卫呈上一份读书报告,谈自己对“气质化于和平,性情化于恬淡”的体会。雍正帝这才比较满意。
不久,李卫的堂弟李绾在家乡横行不法之事,李卫怕有人借机报复,便主动请求依法惩处李绾。经皇帝恩准,李绾之兄、甘肃临洮知府李绮也因此被放回原籍。李绮刚离开甘肃,巡抚许容便纠参李绮亏空并限令他赔补。雍正帝以许容与李卫素有嫌隙,因而迁怒李绮为由,也放宽了对李绮的追究。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鄂尔泰被任命为辅政的总理事务王大臣。李卫与鄂尔泰结怨甚深,新帝乾隆召见并安抚了他,但李卫对鄂尔泰的戒备之心始终没有松懈。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命李卫兼管直隶总河,并裁去营田观察使,营田事务令李卫派道府大员兼理。李卫根据营田的不同情况,分别对京外三十七州县营田、顺天府属营田、以及通永、霸昌、天津、清河、大名五道所属营田作了适当安排,并由总督、布政使对各属随时考察监督。
乾隆二年(1737年)正月,李卫发现諴亲王府护卫库克与人争垦淤池,李卫奏请查核追究。乾隆帝因为李卫秉公执法,赏赐给他四团龙补褂一袭。
乾隆三年(1738年)正月,朱藻被任命为直隶河道总督。朱藻上任后排斥李卫。不久,李卫被解除兼顾河务之权,直隶一切河工事宜都交与朱藻专办。九月,李卫弹劾朱藻,将其挟诈欺公、贪残虐民的种种罪状以及其弟朱蘅挟制地方官、干预政事等行为向乾隆参奏。后经审查核实,朱藻被革职,并按照律法被治罪。
因病去世
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李卫积劳成疾,在随谒泰陵时,暴发肝病。乾隆帝特遣太医为李卫诊治,并允准李卫解任调理身体。十二月,李卫病逝。乾隆帝下令按总督例赐予李卫祭葬。谥号敏达。乾隆五年(1740年),李卫入直隶名宦祠及京师贤良祠,并入祀北京贤良祠。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乾隆帝南巡,在西湖花神庙看到李卫自己铸造的本人及其妻妾的塑像,号“湖山神位”。乾隆帝认为李卫不是良臣,命人将塑像毁掉。
施政举措编辑本段
整顿盐务
李卫出任云南驿盐道时,云南盐务出现了巨大的课额亏空。李卫到任后发现,云南官运官销的食盐运销制度存在严重弊病:云南盐务上下加派加煎严重,造成私盐泛滥;官员为谋私利,瞒报新井,私煎私卖;官府克扣灶户薪本,以致正额盐堕煎。
在雍正的支持下,李卫对云南盐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包括:革去盐务上下加煎、加派、加秤头盐等陋规;通过削减盐务盈余的方法降低盐价;调节引岸,使黑井盐供销迤东地区,其余盐井供销迤西地区,以降低运输成本、便于管理和奏销;将原先隐瞒的新盐井归公办课,同时严行缉私;清查盐账,追缴亏空课额。
雍正四年(1726年),李卫兼理两浙盐政,当时,浙江盐务巨额的浮费令商人苦不堪言,同时私盐贩卖猖獗。对此,李卫采取了相应措施:
裁减浮费:李卫对浙江名目繁多的陋规和浮费进行了彻底清查,减免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
疏销官盐:浙江各州县在额引之外可以多销,但有的州县仅能完成任务,有的州县则片引不销。对此,李卫决定在少销或者不销之处设法疏通,而多销之处除完成定额外再加增余盐。改革后,浙江官盐的销售量大大增加。
体恤灶户:李卫倡导将两浙的灶丁银摊入地亩,以减少灶户的负担,并设立盐义仓对遭受灾害或生活艰难的灶户提供赈济与借贷;他还奏请动用公款收盐,以使灶户的生活得到保证。
严行缉私:坚决惩办肆虐多年的大盐枭“满洲二姑”沈氏及其势力;在海宁、海盐、平湖等私枭最多的地方,设巡盐千总专司缉私;选派家道殷实、情愿效力的候选同知、通判、州县官分往各盐场办理盐务,并提高各主要场员的官品地位,以强化管理;但对靠零星负贩食盐度日的贫民,只要持有政府所发给的号筹,重量又不超过四十斤的,李卫不整止。
改革赋役
在浙江全面推行“摊丁入地”和“丁归粮办”的赋役改革,是李卫的主要成绩之一。李卫到浙江之前,前巡抚法海曾准备推行“丁归粮办”,但因为富户的阻挠而作罢。然而,有丁无田情愿均摊的人要求改革的声浪更高。双方聚众,动则打闹罢市,矛盾尖锐。法海和后来的接替者署抚傅敏都对此束手无策。李卫抵达浙江后不久,就明确表示支持均摊。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不甘心均摊的富户乘乡试之机,煽动千余到钱塘县衙吵闹,并勒令商人罢市。李卫当机立断,及时制服了闹事者,终于使摊丁入亩的改革得以施行。此外,李卫还奏准将盐场灶丁银摊丁入亩。按照李卫制定的方案,各盐场根据自身的情况,分别实施不同的摊丁入亩方式。
为保证及时如额征收,李卫将基层地方征税事务与保甲制度联系起来,推行“顺庄均田役法”,此法实行后,民间逋欠大大减少。雍正六年(1728年)清查天下历年积欠钱粮时,有的省份逋欠多至千万两或数百万两,而浙江只不过六十万两。
开发玉环岛
玉环岛坐落于温州府乐清县以东海面。前闽浙总督满保以开海利少害多为由,禁止百姓前往。实际上,去岛垦地、打渔、煎盐的百姓禁而不止。李卫到任浙江后,多次派人赴岛勘查,发现岛上已有不少人私垦田亩、刮土煎盐,并有渔人居住。玉环岛可开发的田地达十万多亩,而且,岛上关隘险峻,有海防功用。为此,卫反复奏请开放岛禁。为管理玉环岛,他还拟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案。
玉环岛获准开放后,自雍正五年(1727年)开始,李卫在岛上设立同知,增置水陆戍防军队,并不断招徕百姓到岛上垦辟田地。第二年,玉环岛开始征收赋税,自此,玉环岛每年为清廷增加田赋租谷达二万五千五百余石。李卫在玉环岛设置了两处煎盐灶,并将盐户编入保甲,煎盐官收官卖,不许私贩出境。他还为入海捕鱼的渔颁发牌牒,用以核查验证。玉环岛每年征收的鱼、盐税银也使浙省藩司、盐政库存增加。
修筑海塘
海塘是江浙两省沿海居民用来防御海潮侵袭的重要设施。它集中修建于江苏的松江和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四府。其中尤以钱塘江口的海宁塘工最为险要。李卫很重视修筑海塘,自任职浙江后,几乎每年都奏请整治。
修筑海塘的费用,照例由政府财政开支,但朝廷所拨银两大多不够用。李卫多方自筹资金,并奏准迫令贪赃官吏在家乡“捐资”助修。按规定,凡需动用公款修建工程,都必须先经题准,然后兴办。但是,雍正七年(1729年)夏,海宁筑塘工程紧急,李卫破例先借用盐政的银两抢修,随后奏闻,从此,李卫创立了塘工“抢修”名目。经奏准,李卫还在浙江留贮了一笔专供修城开河使用的机动经费。
人物作品编辑本段
李卫在浙江、直隶任内分别主持修撰了《浙江通志》《畿辅通志》《西湖志》。以上三部作品中系统完整地保存有李卫撰写的大量文章。其中,《西湖志》有“西湖第一书”之称,当时共有藏书家吴焯、文学家厉鹗、史学家杭世骏、地理学家赵一清、文献编纂学家沈德潜等专家学者 47人参加了《西湖志》的编纂工作。
历史评价编辑本段
《清史稿》中评价李卫在浙江任职的五年:执政“开敏”,令行禁止;又评价李卫在直隶任职的六年:执政“如在浙江时”,并认为李卫擅长治理盗寇,逮捕盗贼,“必尽得乃至。”
雍正帝认为李卫虽然粗率狂纵,但“操守廉洁,勇敢任事”,且“忠心体国”。
乾隆帝认为李卫仰仗雍正的恩眷,任性骄纵,不是公正纯良之臣。
萧一山认为,李卫在辖境以内抑制缙绅、任用能吏、为官公正廉明,真正做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但因李卫在弹压地方时措施严厉,因此有人认为他是“为政苛细”的酷吏。
《直隶总督李卫》一书中认为:李卫是清世宗革新政治的得力助手,李卫并非科举正途出身,竟一路升迁,进阶总督高位,且总揽军、政、财、文等各项重权,实在是古来罕有。
轶事典故编辑本段
治盗严苛
据《清稗类钞》所记,雍正十年 (1732年) ,邢台有一个叫韩德的人用符水给百姓治病,不少人都迷信他。韩德的母亲去世后,葬在西山,很多人都去为她送行。有一个喜欢挑事的武官向李卫告密,说韩德借邪教聚众,李卫便下令让郡守陈法调兵前往抓捕。陈法把这件事告诉了邢台县令徐时伯,徐时伯告诉陈法,西山的百姓非常谨慎老实,自己可以力保他们没有别的目的,请陈法先派一个骑兵去验证一下。但陈法说:“李卫命令严厉,你一个人可以承担罪责吗?”徐时伯回答说:“如果果真如此,我愿意以上百口的亲属连坐。”陈法这才同意。于是,陈法到西山毁了韩德母亲的墓庐,并抓了韩德回来。他把具体情况向李卫做了汇报,最终只是给了韩德杖责的处分。没多久,别的县有百姓被诬告为邪教,牵连入狱的达三百多人,其中很多人都自杀了。陈法感叹说:“我现在才知道,百姓的性命掌握在上级的命令中,如果没有徐时伯,西山的百姓也危险了。”可见李卫镇压地方,虽然惩办了害民的首恶,但同时也枉杀了不少无辜的百姓。
奉旨观剧
传说李卫原是江苏农村出生的叫花子,小名叫“狗儿”。雍亲王南下办差时收留了他,并将他带回王府当家奴。后来狗儿长大,皇帝放他出宫为官,赐名李卫。李卫因为没有文化,看不懂朝廷文书,为了学习政治知识和历史经验,他就经常看戏,以从戏中学习。雍正曾明令禁止官员看戏,当李卫看戏的事情被御史李绂知道之后,李绂向皇帝参了李卫一本。雍正知道李卫看戏不是出于娱乐的目的,而是学习的需要,就颁下特旨,允许李卫看戏,并鼓励他从戏中学习兴衰之道。因此,李卫获得了“奉旨观剧”的殊荣。
“某王赢余”
李卫任户部郎中时,曾负责钱粮入库等事。当时有一位亲王管理户部之事,要求每收一千两钱粮要额外加收十两作为库平银。李卫大胆谏阻,但这位亲王不听。李卫就在户部东廊放置一银柜,上书“某王赢余”字样。这位亲王知道后非常难堪,只得下令停收。
尊重文人
李卫尊重文人,出钱修过省志、建过书院。浙江文字狱多发,雍正禁止士子参加科考,以示惩戒,李卫不畏皇威,为士子们争取了乡试和会试的机会。
雍正教诫
李卫生性骄纵,对上官粗率无礼,对属下比较刻薄。雍正知其长处而发扬光大,明其短处而进行批评教育,使其短处加以节制或得以改正。《清史稿·李卫列传》记载,“世宗在藩邸,知卫才,眷遇至厚,然察卫尚气,屡教诫之。”李卫在雍正的教诲下,短处得以节制或改正,成为封疆大吏。
乾隆撤像
乾隆三年,李卫拜谒泰陵(雍正帝陵)时突发肝病,后请求退职养病,但尚未卸任即病死于任上。乾隆南巡时,在西湖花神庙中无意发现其中雕像是按李卫及其妻妾所塑,并号“湖山神位”。乾隆为此大为光火,命撤像毁之并进行了斥责。
李卫眼睛糕
据说,李卫奉旨督建盐官海塘,一日,修建了两个多月的海塘被海潮冲垮了一半以上。李卫心里着急,就派亲信前往调查,亲信回报说,筑塘官兵并非不愿意筑海塘,实在是因为修筑海塘太费力气,中午按一般军粮供给伙食,官兵们到下午就饿得没力气了。李卫听后,来到了盐官的一家茶馆,老板向他推荐了茶馆特制的眼睛糕。两块眼睛糕下肚,李卫觉得很饱。于是,他就在盐官四周招收了数十名做眼睛糕的师傅,并将“眼睛糕”改名为“堰兢糕”,每天送往海塘。官兵们明白了李卫的苦心,从此兢兢业业,努力修筑海塘。后人为纪念李卫,便把眼睛糕称为“李卫眼睛糕”。
不禁娼妓
李卫擅长治理盗案。他所管辖的地方不驱逐娼妓,不禁止赌博,不干扰茶坊酒店。他说:“这些是盗贼的线索。若禁绝了,则难以发现盗贼的踪迹。”
人物关系编辑本段
研究书目编辑本段
《清史稿·李卫传》
《清世宗实录》
《清高宗实录》
《小仓山房集》
《直隶总督-李卫》
《新资治通鉴》
影视形象编辑本段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