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_照片图片_家世背景_最新信息 - 名人库  > 所属分类  >  公司高管   

黄宗羲

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是东林七君子黄尊素的长子,早年曾入京为父申冤。在刑部审讯时,当庭锥刺宦官许显纯,痛打崔应元,由此知名。清军南下后,黄宗羲组织召集“世忠营”与抗清义军呼应,失败后又流亡海上,隐居著书,多次拒绝清廷的征召,在各地设馆讲学。其一生著作众多,著述达50余种,300多卷,主要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易学象数论》《行朝录》《今水经》《四明山志》等。

黄宗羲的思想主要受到其师刘宗周的影响,其关于理气心性、本体功夫等观点,以及对朱子和阳明学说的认识,都是直接吸取刘宗周的说法,但与刘宗周不同的是,黄宗羲重视史学,主张治经必兼,反对空谈性命,提倡经世致用。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有着“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美誉。

目录

人物生平编辑本段

早年生活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黄宗羲出生于浙江余姚通德乡黄竹浦,因其母亲梦见有麒麟出现的祥瑞,故而给他取了乳名叫“麟”。1616年,其父黄尊素考中进士,次年被授宁国府推官,黄宗羲随父亲开始前往宁国府生活。

1622年,十三岁的黄宗羲参加了乡考童子试,但是落榜,次年,补仁和博士弟子员。此后,父亲黄尊素被授山东道监察御史,黄宗羲开始跟随父亲定居北京。定居北京后,黄尊素与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往来甚密,时常在家谈论朝局时事,黄宗羲由此感受到了明朝朝廷的政治清浊。

1625年,十六岁的黄宗羲正式成亲,娶叶氏为妻。同年,黄尊素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被革职回乡。1626年,在宦官集团的操纵下,黄尊素、周起元、周宗建、缪昌期、李应升、周顺昌等七人被诬陷“欺君蔑旨”之罪,被逮捕入京,史称“七君子”之狱。父子离别之际,黄尊素将黄宗羲的学业交托给刘宗周,并嘱咐黄宗羲要努力钻研史书,这是日后黄宗羲成为思想家、史学家,以经世致用为其学问目的的根本原因。

庭锥奸党

崇祯元年(1628年),黄宗羲拟好替父申冤的草疏,前往京城喊冤。彼时,明熹宗已经去世,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朝廷局势发生大变,魏忠贤等人遭到清算,而黄尊素等人等获得平反,朝廷追赠黄尊素官加三品,并特别给予祭葬。同年,刑部审讯宦官许显纯、崔应元等人。审讯时,许显纯倚仗自己是孝定皇后的外甥,各种狡辩,黄宗羲气愤不已,取出早已藏在袖中的铁锥,将许显纯刺得遍体鳞伤,又挥拳痛击崔应元,并拔了崔应元的胡须,回乡拜祭父亲。

读书入社

1629年,黄宗羲归乡开始钻研史书。彼时,郡中的刘念台、陶奭龄都在讲学,讲授石梁之说。黄宗羲与他们的思想宗旨不同,认为慎独才是要义。于是,黄宗羲邀请了吴、越之地六十余知名文士,在蕺山讲学开课,力摧石梁之说。同年,黄宗羲的长子出生,被取名为“弃疾”。

1630年,黄宗羲陪祖母前往南京,寓居在其叔父黄等素的官邸。同年,再次应考乡试,再度落榜。次年,黄宗羲重返故乡黄竹浦,开始专心研读史书。两年间,看遍了家中所藏的《献征录》、明十三朝《实录》及《二十一史》。

在读书之余,黄宗羲也积极参加政治。1632年,黄宗羲成为东林党的活跃分子,与陆文虎、万履安等交往甚密。1633年,他在杭州南屏山的武林读书社念书时,武林读书社是当时东林、复社等成员积极评论政事之所。

1636年,黄宗羲又一次参加乡试,但依然落第。不过,这一时期,他与仲弟黄宗炎,以及叔伯弟黄宗会三人在文才上已渐有名声,彼时儒林称其三人为“东浙三黄”。三年后的1639年,黄宗羲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仍然落第。至1642年,明代最后一次科举乡试,黄宗羲在北京应考后,依旧名落孙山。落榜后的黄宗羲,自京师返乡,随即开始与弟弟游山玩水,考察故乡周围地理,写就了《四明山记》一书。

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南明政权成立,阮大铖获任兵部要职。但风雨飘零下,阮大铖并未着力对抗清军,反而对黄宗羲等一百四十人展开报复,起因为1638年时,以黄宗羲、吴应算、陈贞慧等人为首的一百四十人,曾在南京联名签署《南都防乱揭》,坪击阮大铖,认为他是阉党余孽。1645年,清军兵临南京城,黄宗羲死里逃生,回归故乡,结束了他的“党人”生活。

矢志抗清

1645年,回到故乡的黄宗羲先是听闻老师刘宗周为大明绝食,前往绍兴探望,后见老师心志已决,遂归家。彼时,他听闻绍兴、福州两地分别建立了鲁王、唐王的南明政权,于是在乡里组织了三百多人的武装队伍,号称“世忠营”,投奔鲁王麾下。然而仅在次年,鲁王政权就崩溃流亡海上,“世忠营”也随之覆没。

1647年,黄宗羲出海寻觅鲁王,在此期间,他写就了《避地赋》,该文中,提及的岛屿及城镇风貌与日本相似,有学者据此推断,黄宗羲到过日本。经过重重寻找,黄宗羲于1648年在福建找到了鲁王,随后开始转向浙东地区继续抗清。不过,鲁王的势力较为薄弱,且上下不能同心,在清廷下令惩罚参与抗清的旧明遗臣后,1650年,黄宗羲为免家人遭难,离开了鲁王,潜回家中。1652年,清军攻陷鲁王在舟山群岛的大本营,鲁王政权名存实亡,黄宗羲写下《海外恸哭记》,记录了鲁王政权的悲剧始末。

1653年,黄宗羲写下《留书》,开始以“梨洲老人”署名。此后,他又结交了众多抗清名士,包括吕留良、方以智等。1660年,黄宗羲写下《匡庐之游》,心中郁结之气渐解。

论著讲学

康熙元年(1662年),黄宗羲见反清复明无望,开始专心作学问。同年,开始创作《明夷待访录》,并于次年冬天完成。1663年,黄宗羲受吕留良的邀请,前往浯溪讲学。后又于1663年,受宁波姜定庵的邀请,前往甬上讲学,有力的助长了宁波的学术活动。不过,在宁波讲学期间,黄宗羲的思想与反清态度与吕留良开始产生差异,两人渐渐不和。

1668年,黄宗羲开始编撰《明文案》,前后历经7年,最终在1675年,完成了《明文案》的编撰,共计217卷。也就在1675年,黄宗羲与吕留良的矛盾全面爆发,两人最终走向全面决裂。

1676年,黄宗羲受海宁县令的邀请,前往海宁讲学,并于同年完成了62卷的《明儒学案》。此后,又开始了《宋元学案》的编撰工作。

拒不仕清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诏征博学鸿儒,经黄宗羲弟子陈介眉的代辞下,此事最终作罢。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皇帝又命地方官“以礼敦请”黄宗羲赴京修《明史》,黄宗羲以年老多病坚辞,康熙皇帝最终令地方官员抄录其所著明史论著、史料送交史馆,后又延请其子黄百家及弟子万斯同参与修史。同年,黄宗羲结束了在海宁的讲学生涯,着力著述,自订了《南雷文案》。

再之后,黄宗羲专心学问之道,于1688年,再次修订了《南雷文案》《吾悔集》《撰杖集》以及《蜀山集》,删去其中重复的内容,最终辑录为《南雷文定》。

康熙廿九年(1690年),康熙皇帝向徐乾学询问可有博学洽闻、文章尔雅的鸿儒堪当顾问,徐乾学向其推荐了黄宗羲,不过,徐乾学最终以“老病恐不能就道”代辞。此后,1693年,黄宗羲又扩充了《明文案》为《明文海》,共计482卷。

与世长辞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黄宗羲久病不起、与世长辞,享年86岁,其在病中曾作《梨洲末命》和《葬制或问》,嘱咐家人丧事从简。

人物思想编辑本段

政治思想

黄宗羲的政治理想主要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其站在“民本”的立场上,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黄宗羲认为,人类设立君主的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君主应该以服务天下为首要任务,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对君主的“家天下”行为提出抨击。

黄宗羲由此认为,应该限制君主的权力,明辨君臣关系,认为“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进而推出:“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由此,他认为,为臣者,应明确自己是君之师友,而不是其仆从,即“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黄宗羲的君臣观是“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对传统“君为臣纲”的封建纲常,产生了有力的冲击。此外,在限制君主权力方面,他还提出应设立宰相之职。在《明夷待访录·置相》一章中,他认为,因无“相”辅“君”,才出现了“君”倚宦官的现象,所以,应提高相权,设置宰相一人,参与政事若干人,与其他大臣一起与君主共同议政。

除上述建议外,黄宗羲还主张,将学校办成舆论、议政的场所,并主张民本思想,立“天下为主”之说,反对“家天下”的观念。

学术思想

黄宗羲的学术思想,从其作品《明儒学案》《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留别海昌同学序》等,可析出,主要有三层主张。

格物致知,重视慎独

黄宗羲传承了阳明学派“致知格物”的宗旨,但是对阳明学派中,有些后学混合儒佛、沉迷玄学之说以及行为狂肆之风,极为厌恶,他在《明儒学案》中,曾对此类流弊的由来做了详细剖析。其认为,“学”之根本,应成德立极,提出应以蕺山学说的慎独、诚意与合一观为依归,着重排除掉佛教的影响。

反对专立“义理之学”

黄宗羲认为儒者必须通经史、能文章,且尤重经之地位,反对专立“义理之学”。其在《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中提出“周程诸子,道德虽盛,以视孔子,则犹然在弟子之列,入之儒林,正为允当”,认为儒者是“传经”之人,无论是否重视义理,皆应归入“儒林”,而不应视“义理之学”为一个独立领域,去别立“道学”或“理学”一门。他认为儒学就是传经之学,谈义理是儒者的应有之事,博通经籍,考订制度也是儒者的应有之事,把儒学限于谈义理,是严重的流弊。其在《留别海昌同学序》一文中指出“奈何今之言心学者,则无事乎读书穷理,言理学者,其所读之书不过经生之章句,其所穷之理不过字义之从违”,认为将儒学分门别派,看似鼓励专门之学,实则流弊败坏学风。黄宗羲指出,通经史才是治学的正道,而“义理”“考证”“训诂”等都只是为了通经,学之目的在于治平天下,故不能把事功排除在学之外。

追求经世致用

黄宗羲的思想虽不脱尊古之窠臼,但其思考感悟所触及的问题,往往在实际上越过传统。如在“事功”问题上,与儒学传统的偏重成德成性不同,他重视“事功”,主观上,以儒学的传统思路说“事功”,客观上,又超脱了儒学来“事功”,其在《明名臣言行录》中提出“事功节义,理无二致,事功必本于道德,节义必原于性命”之说。黄宗羲长于史学,却并非倾向于客观史学,其治史更多的是想要以之辅助经学,以及追求实用。其学术思想,远承阳明,近宗蕺山,受其师刘宗周的影响较大。

教育思想

黄宗羲强调“学贵履践,经世致用”,即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思想。他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一章中,认为学校不仅要解析时事时政,帮助学生明白是非之理,还要对官府的行为产生监督。他建议,学官(学校领导)应当拥有一定的权力,此外,他还认为,学校不应闭门造车,更该广开言路,成为民众的舆论场。

主要作品编辑本段

黄宗羲一生著作众多,著述达50余种,300多卷,主要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书经笔授》等。此外,还整理编定了《南雷文案》,后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

主要成就编辑本段

黄宗義博学多才,研究涵盖经史百家、天文、算术、乐律,甚至包括释、道之学。尤其在史学上,影响重大,清政府编修《明史》时,曾多次咨询过其意见。

政治影响

黄宗羲目睹了明王朝的衰败,由此对封建专制制度展开认识、思考,认为程朱理学是封建政治趋于腐朽和招致亡国的思想根源,于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展开抨击,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同时指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通过“天下之法”来替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君权,保证百姓基本权利。这些思想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启蒙,成为后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斗争的理论指导之一,被后世称为“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学术成就

黄宗羲开创浙东史学一脉,为浙东史学做出巨大的贡献,并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史学家。其认为,史书所载并不单单是史料,还蕴含着“经世之业”的阐述,其在史学研究上主张“寓贬于史”,认为治史必须扬善惩恶。其撰写的《弘光实录钞》《行朝录》,以及通过搜集史料,选编的《明史案》《明文案》,以及增益《明文案》而成的《明文海》是明史研究的重要材料。此外,其撰写的《明儒学案》开创了中国编写学术思想史的先河,标志着中国学术史体裁的主要形式“学案体”的臻于完善与成熟,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哲学史专著。

黄宗羲考古论今,主张经世致用,开创了一代风气,为清代考证学的兴起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以及方法上的先驱。他注重辨伪,对所得内容均要广征博考,去伪存真。在他的直接影响下,阎若璩等人在考据学方面做出了大量实绩。黄宗羲重视史籍的纂修和整理,虽未亲自参与《明史》的编撰工作,去对《明史》的纂修工程影响巨大。

家族成员编辑本段

人物评价编辑本段

近代教育家马叙伦,在《中国民族主义发明家黄梨洲先生传》一文中,称黄宗羲是秦以后二千年间“人格完全,可称无憾者”的少数先觉之一。

近代经学家刘师培在《黄梨洲先生的学说》一文中,把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与卢梭的《民约论》相比较,对黄宗羲表示“五体投地而赞扬靡止”。

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高度赞美黄宗羲,认为:“梨洲大发《明夷待访录》,本朝一人而已。梨洲为本朝之宗。”

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对黄宗羲的态度有着前期与后期的不同,前期,他推崇黄宗羲,在《致汪康年书》一文中,他认为“昔太冲《待访录》‘原君’论学,议若诞谩,金版之验,乃在今日。斯固玮琦幼眇,作世模式者乎?”。在《冥契》一文中指出:“黄氏发之于二百年之前,而征信于二百年之后,圣夫!”。不过,在其后期的《王夫之从祀与杨度参机要》一文中,他对黄宗羲作出一定批评,但还是承认他的历史地位的,认为:“余姚者(按:指黄宗羲),立宪政体之师。观《明夷待访录》所持重人民、轻君主,固无可非议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曾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做出评价,他在《致史晓风先生函》中,写道:“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应谨记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

后世纪念编辑本段

黄宗羲墓

黄宗羲墓位于余姚市陆埠镇十五岙村化安山东南麓,为1688年黄宗羲在生前自寻墓址所造。其生前曾交代不铺张办丧,遗体就穴而葬,不用棺木,不立墓碑。下葬时,为一褥一被一石床。之后,高友兰赠送碑石,隶镌“黄公梨洲先生墓”。黄宗羲墓自建成后,在后世屡有修葺,且规模逐渐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宗羲墓历经多次重修,现面积达已近500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现正面呈驼峰状,由块石错缝砌成,居中嵌立有梅园石墓碑一块,墓前辟有长方形拜坛,放置有石桌凳。拜坛前为荷花池,池边辟有梅园,池北则建有一座石亭。

黄宗羲墓位于余姚市陆埠镇十五岙村化安山东南麓,为1688年黄宗羲在生前自寻墓址所造。其生前曾交代不铺张办丧,遗体就穴而葬,不用棺木,不立墓碑。下葬时,为一褥一被一石床。之后,高友兰赠送碑石,隶镌“黄公梨洲先生墓”。黄宗羲墓自建成后,在后世屡有修葺,且规模逐渐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宗羲墓历经多次重修,现面积达已近500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现正面呈驼峰状,由块石错缝砌成,居中嵌立有梅园石墓碑一块,墓前辟有长方形拜坛,放置有石桌凳。拜坛前为荷花池,池边辟有梅园,池北则建有一座石亭。

黄梨洲纪念馆

黄梨洲纪念馆位于余姚市四明山镇镇东桥附近,与文昌阁隔相望,落成于2003年。纪念馆采用徽州民居样式,马头墙高耸,青瓦粉墙。纪念馆门口广场上的建筑标志,源自黄宗羲撰写的《四明山志》,依照天一阁藏书中的木刻本,采用梅园石制作而成。馆内矗立有黄梨洲先生的古铜色半身雕像,以“黄梨洲生平业绩”“黄梨洲与梨洲”和“历代名人与四明山”三个部分对黄宗羲生平作出陈展,展品有文字、图片、实物等。

黄梨洲纪念馆位于余姚市四明山镇镇东桥附近,与文昌阁隔相望,落成于2003年。纪念馆采用徽州民居样式,马头墙高耸,青瓦粉墙。纪念馆门口广场上的建筑标志,源自黄宗羲撰写的《四明山志》,依照天一阁藏书中的木刻本,采用梅园石制作而成。馆内矗立有黄梨洲先生的古铜色半身雕像,以“黄梨洲生平业绩”“黄梨洲与梨洲”和“历代名人与四明山”三个部分对黄宗羲生平作出陈展,展品有文字、图片、实物等。

刊印《黄宗羲全集》

浙江古籍出版社对《黄宗羲全集》的整理出版开始于1983年。1985年出版第一册。到1994年出齐全部12册《全集》。2005年刊印的《黄宗羲全集》,沈善洪主编,吴光执行主编,是收集黄宗羲诗文最全版本。

人物轶事编辑本段

喜好藏书

黄宗羲好抄书、喜藏书,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中记载他“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抄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斋黄氏,吴中则绛云楼钱氏,穷年搜讨。游屐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薄暮,一童肩负而返,乘夜丹铅,次日复出,率以为常。”其晚年,更是好聚书藏书,提倡藏书致用,告诫学者:“当以书明心,勿玩物丧志也。”此外,关于藏书,他还特意撰写了《天一阁藏书记》《传是楼藏书记》等相关文章。

坚持裸葬

黄宗羲在生前就已为自己安排了后事,他摈弃传统,希望自己死后将头发散开,仅覆盖一条单被就放在石棺里裸葬。这一要求让其子十分为难。为了让后人满足其要求,黄宗羲特意写了《葬制或问》一文。黄宗羲的裸葬行为引发了后世诸多猜测,如清朝雍正年间,就有人写有《黄梨洲先生裸葬说》来猜测解读其行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张祥前

参考资料

[1].  文汇学人|喻军:“国史非公莫知”——黄宗羲与《明史》   https://www.whb.cn/zhuzhan/liping/20211223/440476.html
[2].  清代朴学中的“浙派”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n1/2019/0727/c1013-31259156.html
[3].  黄梨洲   http://www.yy.gov.cn/art/2021/1/13/art_1229133136_47678976.html
[4].  ​黄宗羲与叶宪祖父女   http://eyyrb.yynews.com.cn/html/2022-07/03/content_101235_15003605.htm
[5].  黄宗羲的末命夙愿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ODUxMDMxOQ==&mid=2247502667&idx=1&sn=0c4603bc869fcefa06ae9dce8954b413&chksm=fdd92e4bcaaea75d9eae915b42f134e2644561736b0b2a1826b226443a619b3646cfe61
[6].  《明夷待访录》的近代“误读”与“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   http://ric.whu.edu.cn/info/1006/1861.htm
[7].  温家宝总理关于黄宗羲学术思想的一封信   https://www.gmw.cn/01gmrb/2005-08/18/content_291018.htm
[8].  新版《黄宗羲全集》出版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5-08/15/content_1160519.htm
[9].  在黄尊素墓黄宗羲墓前   http://www.jdnews.com.cn/jdpd/whms/content/2011-09/15/content_2990633.html
[10].  白云庄和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墓   https://www.zj.gov.cn/art/2020/12/4/art_1229441734_223.html
[11].  黄梨洲纪念馆   http://www.yy.gov.cn/art/2020/4/1/art_1229131397_47884027.html
[12].  开展“四明山文化研学行”活动   http://eyyrb.yynews.com.cn/html/2022-06/04/content_101236_14894947.htm
[13].  新版《黄宗羲全集》获学界高度评价   https://www.gmw.cn/01ds/2005-08/10/content_286827.htm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