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发祥
自幼习武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丁发祥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镇丁庄子村一个家底较为殷实的小康之家。自幼随父亲丁夏习武,练习家传查拳、弹腿、和戳脚。为保护家产之计,隐于村外土窑之中,苦练技艺。
顺治七年(1650年),遇到云游的“邋遢道人”黄绝道长,学得八极拳。当时,八极拳包括八极长拳和八极短打两种练法。每天暗里坚持练功,常年不辍。虽武艺超人,但轻易不外露,有隐士君子之风。
比擂扬威

丁发祥比擂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丁发祥北游燕京时,遇达嘛肃王的烈马失控,前拦截,并挥掌斩断马蹄子,达嘛肃王遂留丁发祥到府上教徒传艺。同年夏,以尼果赖为首的沙俄代表团到燕京(北京),并在前门设擂,丁发祥登擂,以“暴肘”击败大牤牛、二牤牛两个沙俄大力士。
惩恶扬善
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开始,丁发祥捐出了朝廷赏赐的金银重资修建成了北京得胜门、山东济宁、河北孟村及孟村丁庄子等地的清真寺。手持康熙帝赐的尚方宝剑云游各地,治贪官、斩污吏,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回汉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云游至山东济宁州,住宿在清真寺,并请示工部对清真寺进行了修缮。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丁发祥病故。
武术成绩
丁发祥自幼习武,将查拳、弹腿、戳脚功夫习于一身,后有幸得识黄绝道长,学得绝技巴子拳,练就了缩身如弓蓄力,出手如爆竹生花,腾跃身轻如燕,力举千斤的绝技。丁发祥在花甲之年,登神州第一擂台,用巴子拳击败沙俄大力士,获康熙帝亲封名号,题写“笑龙匾”——“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上殿不下拜,见官大一级”和黄马褂等物赐给丁发祥,赐尚方宝剑,免孟村农民赋税(直到清末),并将“巴子拳”更名为“八极拳”。自此,八极拳名扬天下。丁发祥此后游走江湖,惩恶扬善,传承并发扬光大了八极拳,使之成为国术瑰宝。
武术传承
八极拳是中华武术十大拳种之一,是丁发祥作为八极拳二世将八极拳广泛传播,徒弟有达嘛肃王、大内侍卫总教头张四成等。张四成遵师之遗命将八极拳传回丁发祥的故乡孟村,张四成的徒弟有吴钟等。吴钟成为一代武学宗师后,遵师命为完成师爷丁发祥之遗嘱,在在孟村镇开宗立派,正式成立八极拳门派。当时孟村人拜在吴钟门下为徒的有丁孝武、吴永、王长锡等人,后丁孝武和吴永又将八极拳传给罗疃村人李大仲、张克明。张克明又将八极拳传给儿子张景星,张景星又将八极拳传给李书文,李书文又将八极拳传给霍殿阁。从此,八极拳在沧州一带开始盛行和流传。八极拳后人将“邋遢真人”黄绝道长尊为八极拳一世,将丁发祥尊为八极拳二世,张四成和达嘛肃王为八极拳三世,吴钟、张景星为八极拳四世,李书文为八极拳五世,霍殿阁为八极拳六世。
关系 | 姓名 | 备注 |
父亲 | 丁夏 | |
儿子 | 丁梧凤 | 武举,官封五品贵州守府。 |

壁画《镖不喊沧》局部
报刊评价
沧州市人民政府网:沧州十大武术名人之一。
中国网:丁发祥为御外辱、扬国威、光大中华武术做出过突出贡献。
沧州新闻网:丁发祥力挽“中华第一擂”,为沧州十大武术事件之一。
名人评价
康熙:铁壮士武侠;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年份 | 名称 | 备注 |
2006-04-10 | 《中华第一擂》 | 文献记录片 |
2018 | 《中华第一擂——大侠丁发祥传奇》 | 丁文江编著电视剧本 |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