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库  > 所属分类  >  哲学家   

孙正聿

孙正聿
1982年1月,在吉林大学任教。
1985年10月,任讲师。
1988年10月,任副教授。
1992年10月,任教授。
1994年9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1996年5月,任哲学社会学院院长。
2000年-2001年,任清华大学特聘访问教授。
2001年-2006年,任吉林省高等教育特聘教授。
2003年,任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2009年,聘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曾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吉林省哲学学会理事长、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
2021年3月12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教授孙正聿捐资100万,设立了孙正聿教育教学改革奖励基金。
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主要成就编辑本段

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孙正聿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2021年3月,执笔的通俗理论读物《掌握“看家本领”》出版。

哲学理论

孙正聿教授在哲学研究中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观点:其一,哲学是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即把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作为自己的批判对象,变革人们构成思维的诸种前提,从而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实践活动;其二,哲学的本体论是一种追本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是一种理论思维的无穷无尽的指向性,为人们的全部思想和悉尼各位提供世界观意义的根据、标准和尺度,“本体”永远是作为中介的自我扬弃的;其三,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既不是以“表述”方式陈述时代的经验状况,也不是以“表达”方式传递人们对时代的情感意愿,而是以“表征”方式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表征”是哲学的存在方式;其四,辩证法理论是关于思想具体的理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思想的内涵逻辑,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以《资本论》为标志的历史的内涵逻辑;其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出发去看待人和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改革,把追求“世界何以可能”的哲学变革为探索“解放何以可能”的哲学;其六,以哲学方式面向现实,需要时代精神主题化、流行观念陌生化和基本理念概念化,使哲学真正成为“思想中的时代”;其七,以《从两极到中介》(1988)、《从层级到顺序》(2001)为题概括了“现代哲学的革命”、“当代哲学主流”和“当代哲学趋向”,表征了我们时代的时代精神,并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的历史与逻辑》为题总结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时代使命。

教书育人

孙正聿教授在自己的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最为看重三个东西:一是思想,二是逻辑,三是语言。他说:所谓“思想”,就是要有独立的创见,这就需要“在有理上跟自己过不去”;所谓“逻辑”,就是要有严谨的论证,这就需要“在讲理上跟自己过不去”;所谓“语言”,就是要有优美的表达,这就需要“在叙述上跟自己过不去”。孙正聿教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讲理”的艺术。每次走上讲台,他都只带一支粉笔、一杯茶,从宏观线索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讲解视角的转换,典型事例的穿插,思想感情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提示,人格力量的感染,理论境界的升华,直到恰到好处的板书,均成竹在胸,挥洒自如,水乳交融,把听者带进引人入胜的境地”,是他的哲学教学基本理念。在孙正聿教授这里,教学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育人的过程就体现在教学的过程,教学和育人是水乳交融的。

研究项目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组主要成员,2004);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211工程”项目,2002);
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211工程”项目,2009)
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985工程”项目,2004)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985工程”项目,2010)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学科建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04);
《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2)。
马克思哲学观在当代的发展(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2000);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哲学史(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1);
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研究(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200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2012);

讲授课程

哲学通论(本科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博士研究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获得荣誉编辑本段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3)、“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0)、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2010)、首届宝钢优秀教师奖(1994)、吉林省优秀教师(1993)、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1998)、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吉林省德育标兵(2000)、吉林省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2001)、吉林省高级专家(2005)、长春市公民道德楷模(2007)、“吉林骄傲”人物(2009)。
孙正聿
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哲学通论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与推广,2001);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精品课程哲学通论在非哲学专业中的普及与推广,2005);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哲学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2014);
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从两极到中介》,1995);
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1998);
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思想中的时代》,2006);
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2013);
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哲学通论》,1999);
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孙正聿哲学文集》,2008);
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2013);
首届华堂杯优秀论文奖(《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1998);
第四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崇高的位置》,1998);
第五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哲学通论》,2001);
第六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2004);
吉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2010);
吉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2012);
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2014);
吉林省第三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哲学教学改革之我见》,2001)。
2019年7月,吉林省“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举办的第二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以下简称“三大奖”)颁奖典礼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孙正聿获得杰出教学奖。
2021年9月26日,入选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励名单。

人物评价编辑本段

孙正聿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大学教学》、《哲学动态》等报刊曾先后对孙正聿教授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进行报道和访谈,认为孙正聿教授在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黑格尔‘起家’,将哲学研究到这个高度,北方学者无出其右……逻辑与激情兼备的孙先生对课堂的‘掌控’十分惊人,40分钟或45分钟的课,他讲毕,铃声就会响起。还有一回,他手被划破,流了血,但讲完课才知道。”(2014年8月《天下书香》)
全国政协委员、哲学教授孙正聿能言善道,他上课堂从来都是一支粉笔、一杯茶,脱稿讲授,却总能引来热烈的掌声。在校园里孙正聿有一批忠实的“粉丝”,他们自称“芋头”。(科学时报)
吉林大学,孙正聿的课堂是一道风景,为一瞻其学术哲人风采,阶梯教室连过道都挤满了人。(科技日报)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委员的哲学课,被学生们称为吉林大学的一道靓丽景观:艰深的哲学,在他的讲授下,不仅成为通俗易懂的道理,而且成为亲切的思想交流。因此他讲课时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过道里也挤满学生。听完课的人总是发出这样的感叹——“听孙老师的课是令人难忘的享受!”(光明日报)
孙老师的为人是学术的人格化,孙老师的哲学是人格化的学术。他的哲学研究与哲学教育所具有的正气和大气无不贯通在他日常与同事、学生交往的点点滴滴中。我们尊敬和爱戴孙老师不仅仅是对他科研能力、教学魅力的欣赏,更是对他寻求和践行崇高这一生命理念的由衷敬佩。和孙老师在一起,我时刻能获得一种投身哲学研究而不计得失的勇气、力量和魄力。如今已离开孙老师在外地工作,老师不在身边,但老师要求我们对学术的热爱、敬畏和尊重时刻激励和鞭策着我前行,我不仅要尊重我自己,让自己配得上是高尚的存在,更会尊重哲学,让自己的研究配得上真正的哲学学问。(吉大校友)
每当在校园里看见孙正聿老师,一种由衷的敬仰之情便会从心中升起!“乐于每日学习,志在终生探索;平常心,而异常思;美其道,而慎其行。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孙老师的话语犹在耳边,一直激励着我们这些平凡的吉大人以非主流的姿态享受着自己的主流人生!感谢孙正聿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带给我们的精神大餐!(吉林大学学校职工)

个人作品编辑本段

图书著作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现代教养》(合着),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崇高的位置》,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人民出版社,2010;
《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07;人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
《超越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人民出版社,2002;
《哲学修养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思想中的时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13;
《孙正聿哲学文集》(九卷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合着),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上下卷)(合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孙正聿讲演录》,长春出版社,2011;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
《人的精神家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学术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发表论文(14篇)
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1990;
辩证法的批判本质,中文1992;英文1995;
寻找意义:哲学的生活价值,中文1996;英文1999;
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2001;
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性思考和理论资源分析,2006;
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2007;
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中文2008;英文2008;
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2008;
“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2010;
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逻辑学》与《资本论》双重语境中的《哲学笔记》,2012;
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2016;
《哲学研究》发表论文(14篇)
认识的内容和形式的二重性,1985;
从两极到中介,1988;
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1990;
论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1998;
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2000;
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2001;
生存论转向的哲学内涵,2001;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2007;
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2007:
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2010;
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2011;
恩格斯的“理论思维”的辩证法,2012;
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2015;
存在论、本体论和世界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辩证法,2016;
《求是》发表论文(4篇)
以理论方式面向现实 探索和回答时代课题,2011;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2014;
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015;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2016;
《新华文摘》转载论文(26篇)
从两极到中介,1988;
哲学前提的现代文化批判,1991;
崇高的位置:徘徊于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1996;
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1997;
解放思想的哲学与哲学的思想解放,2000;
恢复“爱智”本性的哲学,2000:
反思:哲学的思维方式,2001:
哲学创新的前提性思考,2002;
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2004;
努力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2004;
20世纪上半叶哲学观论争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道路,2005;
哲学学科建设与哲学教育改革,2006;
以哲学的工作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7;
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自我阐释,20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2009;
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2009;
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2010;
“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涵义与意义,2011;
哲学的形而上学历险,2012;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当代课题,2013;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2014。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和实践智慧,2015;
标准与选择:我们时代的哲学理念,2016;
马克思与我们,2016;
哲学理念创新与文明形态变革,2016;
哲学的特性及其当代形态,2017。

代表性论文

1、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4期发表。
2、辩证法的批判本质 《中国社会科学》(中文)1992年4期发表。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1995年4期转载。
3、寻找意义:哲学的生活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中文)1996年3期发表。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1999年3期转载。
4 、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社会科学》(中文)2001年5期发表。
――面向新千年的马克思哲学
5、认识的内容和形式的二重性 《哲学研究》1985年7期。
6、从两极到中介 《哲学研究》1988年8期;
《新华文摘》1988年11期全文转载。
7、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 《哲学研究》1990年1期。
8、论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哲学研究》1998年5期。
9、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哲学研究》2000年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5期转载。
10、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哲学研究》2001年1期。
11、生存论转向的哲学内涵《哲学研究》2001年12期。
12、哲学前提的现代文化批判 《新华文摘》1991年3期全文转载。
13、崇高的位置:徘徊于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 《新华文摘》1996年10期全文转载。
14、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 《新华文摘》1997年5期全文转载;
15、解放思想的哲学与哲学的思想解放 《新华文摘》2000年3期全文转载;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2期转载。
16、恢复“爱智”本性的哲学 《新华文摘》2000年4期全文转载。
17、反思:哲学的思维方式《新华文摘》2001年5期全文转载。
18、哲学创新的前提性思考《新华文摘》2002年2期全文转载。
19、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
《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5期,《新华文摘》2004年4期全文转载。
20、努力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 《新华文摘》2004年19期全文转载。
21、20世纪上半叶哲学观论争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道路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1期,《新华文摘》2005年10期全文转载;
2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三个问题 200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创刊号
23、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
24、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 《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
25、以哲学的工作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新华文摘》2007年第17期全文转载
26、辩证法与精神家园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4期转载
27、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自我阐释 《新华文摘》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8、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 《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29、Dialectics: Hegel , Marx and Post-metaphysics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8年第4期
30、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 《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
3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 《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主要研究项目

1.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211工程项目负责人);
2.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学科建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首席专家,);
3.吉林省高等教育特聘教授科研经费;
4.马克思哲学观在当代的发展(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负责人);
5.马克思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负责人);
6.吉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经费;
7.哲学通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
8.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组主要成员)。

个人生活编辑本段

自我评价

自己评价自己,这个不好说,但是有两句话还是可以概括的,第一句就是“得其所哉”,还有一句是“问心无愧”。这辈子做了一件你愿意做,并且能做好的事情,就幸福,如果你做的事情是自己不愿意做的,或者虽然你愿意做但做不好,你就不幸福。“得其所哉”特别适合我性格的逻辑,适合我自己的志趣、追求。
一个人在社会上活着不仅要做学问,还得做人,谁做事情也不见得所有人都认为对,但是与人为善,问心无愧,就活得比较充实。
孙正聿
蔡琴的粉丝叫“芹菜”,陈楚生的粉丝叫“花生”,孙正聿的粉丝叫“芋头”。

社会活动编辑本段

2021年3月12日,吉林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哲学家孙正聿将自己不久前获得的“杰出教学奖”奖金100万元全部捐赠给学校,并设立教育教学改革奖励基金,用于支持青年教师,鼓励青年教师扎根教学一线。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邓晓芒    下一篇 威廉·詹姆斯

标签

参考资料

[1].  孙正聿   
[2].  吉大教授孙正聿捐赠学校100万奖金,设立教学改革奖励基金_教育家_澎湃新闻-The Paper   
[3].  通俗理论读物《掌握“看家本领”》出版   
[4].  「最美奋斗者」孙正聿:哲学点亮人生用理论去照亮现实   
[5].  孙正聿:在我的已出版作品中,此书的影响最为广泛,最为持久   
[6].  《吉林之子》正式开播,首期人物:孙正聿   
[7].  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   
[8].  吉林省“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新华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