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早年经历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普通家庭。三岁丧父,家庭窘迫。兄弟三人,大哥干农活,二哥打工。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
教育经历
1908年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徐志摩同学),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堂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次年春改读蕙兰中学。
1913年,9月随长兄郁曼陀去日本留学。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毕业后被分发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三部。
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
1917年7月毕业,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
写作经历
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担任《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编辑,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6年3月16日,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超等一群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和实验作品。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2年12月1日,小说《迟桂花》发表于《现代》2卷2期。后收入《忏余集》。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1957年6月颁发了烈士证。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成仿吾。
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1938年底,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国,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文学主张

郁达夫
摧折的女性之美

郁达夫照片
感伤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散文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与之相比,郁达夫由感伤所发生的憎恨情绪其积极意义就更为鲜明了。郁达夫以愤世嫉俗的笔调,在几分玩世不恭,几分无奈,几分感慨中将社会的黑暗,下层人的不幸,来了个痛快的揭露,将自己对社会的憎恨作了十二分的强烈的表现。郁达夫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感伤情调的积极意味
这种积极的意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郁达夫的颓废以及这种颓废的具体表现——性苦闷,不仅是一己的感受,而且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的。这种颓废和性苦闷,是当时青年的普遍心态,郁达夫则以自己的感受,集中地表现了这种“时代病”,从而将一个尖锐的问题提到了历史与社会面前,所以,具有积极性。第二,郁达夫的感伤、颓废包含着对封建旧道德的自觉的挑战。
著作
名称 | 备注 | 初版信息 |
沉沦 | 短篇小说集 | 1921,泰东图书局 |
茑萝集 | 小说、散文合集 | 1923,泰东图书局 |
小说论 | 理论著作 | 1926,光华书局 |
戏剧论 | 理论著作 | 1926,商务印书馆 |
文学概说 | 理论著作 | 1927,商务印书馆 |
日记九种 | 日记集 | 1927,北新书局 |
孤独者的愁哀 | 戏剧集 | 1927,创造社 |
达夫代表作 | 小说、散文合集 | 1928,上海春业书店 |
在寒风里 | 小说、散文合集 | 1929,厦门世界文艺书社 |
忏余集 | 小说、散文合集 | 1933,香港天马出版社 |
达夫自选集 | 小说、散文合集 | 1933,香港天马出版社 |
浙东景物纪略 | 散文集 | 1933,浙江铁路局 |
屐痕处处 | 散文集 | 1934,现代书局 |
达夫日记集 | 日记集 | 1935,北新书局 |
达夫短篇小说集 | 小说集(上下册) | 1935,北新书局 |
达夫游记 | 散文集 | 1936,上海文学创造社 |
达夫散文集 | 散文集 | 1936,北新书局 |
闲书 | 散文集 | 1936,良友图书公司 |
我的忏悔 | 散文集 | 1936,良友图书公司 |
藤十郎的恋 | 剧本 | 1937,上海文化书局 |
译作
名称 | 备注 | 初版信息 |
小家之伍 | 小说集([德国]F·盖斯戴客等人著) | 1930,北新书局 |
几个伟大的作家 | 文艺论文集([苏联]高尔基等人著) | 1934,中华书局 |
达夫所译短篇集 | 短篇小说集([德国]F·盖斯戴客等人著) | 1935,生活书店 |
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却迎来了他的噩耗。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郁达夫随即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去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1985年9月27日,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铃木正夫早在1968年就开始了对郁达夫南洋流亡生活的研究。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又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作实地调查,先后寻访了上百名了解情况的日本人士。
中国前文联主席夏衍: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政务活动家胡愈之: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与郭沫若所代表的叛逆、反抗、英雄式的“普罗米修斯型”浪漫主义者相比,郁达夫可说是消极感伤的“维特型”的代表,《沉沦》中的主人公,可以说正好符合这一类型人物的特质——“多情和神经质”、“忧郁成疾和宿命论者”。
郁达夫儿子郁飞:我的父亲是一位有明显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他很爱国家,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世过于冲动,以至家庭与生活都搞得很不愉快。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不要刻意美化他,也不要把他丑化。
郁达夫的好友、艺术大师刘海粟:达夫感情饱满细腻,观察深切,才思敏捷,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根基都雄厚。从气质上来讲,他是个杰出的抒情诗人,散文和小说不过是诗歌的扩散。他的一生是一首风云变幻而又荡气回肠的长诗。这样的诗人,近代诗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在新文艺作家的队伍中,鲁迅、田汉而外,抗衡者寥寥。
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郁达夫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中国作家沈从文:郁达夫的名字,“成为一切年青人最熟悉的名字了。人人皆觉得郁达夫是个可怜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富阳故居
郁达夫故居,在富阳市区郁达夫公园内、低矮围墙,一方庭院,郁达夫故居客堂,迎面就是斯人的一幅画像清瘦、儒雅,萧然独立。在陈列窗里,两张先后由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民政部颁发的烈士证书,成为人们今日追思郁达夫抗战事迹一个最近的起点。楼房的客堂里陈列着郁氏故交互赠的字画,其中有鲁迅先生《自嘲》七律诗轴。
杭州故居
郁达夫故居建于30年代,属中式花园别墅,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场官弄63号,叫“风雨茅庐”,是1933年4月郁达夫为暂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时购置的寓所。故居由当时学人马君武题为“风雨茅庐”,由郁达夫自己设计。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