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赫克尔
埃里希·赫克尔1883年生于萨克斯的多伯恩。这位德国画家是"桥社"的创始人之一,他那具有方、尖形状的油画体现了该派的风格,而他的油画又受到他那堪称大师手笔的版画的影响,不过,他的作品,非表达一种结构,而是传达强烈的感情。守护在病人身边的亲人那种无声的悲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不安(油画《桌边的两人》,1912年,同名木刻,1913年)以及光的晶莹魅力吸引着他。在战争时期所作的风景画则表现处于斗争之中的因素。从1920年起,他造型语言的表现力削弱了,但他更加接近自然,特别致力于表现德国和意大利某些景致的伟大韵律,颜色的选择和灰暗的色调都体现出他特有的温柔情感。
1905年,他与基希纳、施米特一罗特鲁夫等人一起创建了桥社。受蒙克、凡高等人影响,他在艺术中追求“内在需要”的表现。不过,与其同伴相比,他似乎保持了一种严谨、冷静而克制的风格。其作品表现的多是悲剧性主题。病人、小丑、孤寂者等饱受磨难的形象,使他的画面充满痛苦、悲哀和不安。他使用方的或带角的形状造型,这种几何形状似乎是受立体派的影响。不过与立体派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于结构的需要,而是为了传达某种强烈的感情,并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心理。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看上去憔悴而郁闷,仿佛因长期生活的重压或痛苦的折磨而陷人了某种绝望的无以自拔的境地。粗放的线条、沉闷的色彩则强化了其作品的表现力。
1920年后,赫克尔转向了风景画。其艺术语言的震撼力虽然有所减弱,但风景中的那些结晶色块散发出相当迷人的魅力。几何状轮廓线勾勒出简约的景物和裸女。颜色虽然是自然主义的,但却进行过夸张,显示出非同寻常的效果。与其伙伴一样。
1937年,他的艺术亦被纳粹指责为“颓废”,其七百多幅作品被没收充公。在此困境下,他被迫移居奥地利的卡林西卡。二战后,他任教于西德卡尔斯鲁厄美术学院。
1963年在墨尼黑、柏林和斯图加特举行了作品回顾展。
《桌边的两个男人》

《桌边的两个男人》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