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瓦格纳
《理查德·瓦格纳:作品 生平 时代》是作者狄特·波希迈耶尔将瓦格纳的生平与其艺术生涯和重要的政治活动融合在一起,以此为基础,作者不仅从音乐和戏剧的角度,而且还在戏剧理论和哲学思想方面极具启发性地解读瓦格纳的作品,使《理查德·瓦格纳:作品 生平 时代》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思想深度。此外,《理查德·瓦格纳:作品 生平 时代》还涉及瓦格纳的个人生活范畴,在他所处时代的宏阔背景下,再现了瓦格纳个人的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人际关系。
狄特·波希迈耶尔(Dieter Borchrneyer),生于1941年。在海德堡大学教授近现代德语文学和戏剧学。从2004年起,他担任“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主席以及恩斯特·冯·西门子(Emst von Siemens)音乐基金会顾问委员会主席。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世纪至20世纪的德国文学以及乐剧,研究重点是歌德、席勒、莫扎特、瓦格纳和托马斯·曼。2000年,他获得巴伐利亚文学奖[卡尔·福斯勒奖(Karl Vossler-Preis)]。代表作有:《时代公民歌德》、《理查德·瓦格纳,阿赫斯维的转变》、《权力与忧郁,席勒的(华伦斯坦)》、《莫扎特或者对爱的发现》、《尼采-科西玛-瓦格纳,一种友谊的画像》。
赵蕾莲,在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自2011年起在德国著名“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的资助下从事为期18个月的科研项目研究),兼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谐观研究”。出版海涅和克莱斯特研究专著两部,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和《德国研究》等国内核心期刊以及境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出版译著主要有《尼采遗稿》、冯塔纳的小说《混乱与迷惘》和《施蒂娜》以及人物传记《格林兄弟》和《弗里德里希·尼采与科茜玛·瓦格纳》。
序/1
前言/5
从童年时代到业余爱好——一位世纪天才的并非天才的开端/1
在通往浪漫主义歌剧的道路上——《婚礼》(Die Hochzeit)与《仙女们》(Die Feen)/13
转向“青年德意志”——《爱情的禁令》(Das Liebesverbot)/30
德国的悲惨与大歌剧——巴黎投下的阴影/41
巴黎的生活与痛苦——在19世纪首都的光芒与悲惨中/52
没有民众的革命者——《黎恩济,最后一位护民官》/69
从历史到传说——《漂泊的荷兰人》/83
德累斯顿——向新的彼岸起航/93
对价值的颠覆——《唐豪瑟》(Tannh·user)/105
告别浪漫主义歌剧——《罗恩格林》/126
“人类永远使一切年轻的母亲”——在德累斯顿的革命/137
一个“新魏玛”的乌托邦——与弗兰茨·李斯特结盟/151
在苏黎世流亡以及《未来的艺术作品》(Kunstwerk der Zukunft)的幻景/170
音乐中与音乐以外的“犹太民族特性”/184
乐剧的美学/200
“历史的开端与终结”——神话的一个新理论/208
神话与现代——《尼伯龙根的指环》/218
欺骗性的苏黎世“避难”——“皈依”叔本华以及与玛蒂尔德·维森东克的爱/239
“献身黑夜的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248
居无定所的岁月/260
一位支持未来的艺术作品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与慕尼黑/267
歌剧作为美学的乌托邦——《纽伦堡的工匠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301
特里布申牧歌——带有古典语文学的陪伴:尼采/323
晚期的美学/346
到达目的地——拜罗伊特音乐节/355
尼采的背离/368
“人类的再生”——《帕西法尔》(Parsifal)与《凯旋者》(Die Sieger)/390
死在威尼斯/418
后记/431
译后记/433
附录/439
瓦格纳生平大事年表/439
文献说明/461
图片证明/484
索引/488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