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舒伯特
约1808年8月
考进了皇家神学寄宿学校
1808年8月,他考进了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并在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里唱歌。在那里舒伯特开始接触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响曲。
1814年10月19日
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

约1815年
作品高产
在1815年,尽管有教课的工作,还要找萨列里上课,以及生活的很多杂事,他的产量高得让人难以置信。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125) 完成了,紧接着第三号D大调(D.200)。他又写了两首弥萨曲,第一首仅用了六天。三首歌剧Der vierjährige Posten (D.190), Fernando (D.220) 和Claudine von Villabella (D.239)-- 另外两首, Adrast (D.137) 和 Die Freunde von Salamanka (D.326), 没有完成。 另外还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四部奏鸣曲,及零散的钢琴曲,以及146 首歌曲。有些歌曲还很长。他光10月15日写了8首歌,10月19日7首。

约1823年
为Wilhelm Müller的诗歌创作的歌曲集“快乐的磨坊女”
1823年舒伯特完成了第一个为Wilhelm Müller的诗歌创作的歌曲集“快乐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üllerin), D. 795,这部作品以及后来的“冬季之旅“(Winterreise)D.911, 被广泛地认为是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巅峰之作。

约1824年
写了壮丽的Octet in F (D.803), "A Sketch for a Grand Symphony"
1824年舒伯特写了壮丽的Octet in F (D.803), "A Sketch for a Grand Symphony"; 当年夏天他重返?eliezovce, 在那里他被匈牙利的当地语言特色深深吸引,而写成了Divertissement a l'Hongroise (D.818)和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 (D.804)。

约1827年
舒伯特完成歌曲集“冬天之旅”
1827年舒伯特完成歌曲集“冬天之旅”(D.911),以及两首钢琴三重奏(B flat, D.898; and E flat, D.929)。
1828年11月19日
逝世于维也纳
他于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哥哥费迪南德的公寓里,卒年31岁。根据他的要求,死后被葬在其崇拜了一生的偶像贝多芬的墓边。
早年经历
1797年1月31日,弗朗茨·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赫田塔尔;舒伯特的祖父是农民、手工业者,其父亲泰奥多尔·弗洛林为里赫里塔尔一所学校的校长,忠于职守,敬仰权贵,是一个爱好音乐又有市民保守观念的虔诚教徒。

弗朗茨·舒伯特画像
1801年,随同家人搬至位于“天堂门”的支柱巷。1804年,由于可能会被接收为宫廷乐童,而在安东尼奥·萨列里处进行资格考试。
学习时期
1808年,11岁的舒伯特进入维也纳宫廷乐团寄宿学校学习,当帝国圣堂唱诗班的童声歌手;不久,被选入学校的小管弦乐队担任第二小提琴手,接着提升为第一小提琴手,在乐队期间得以接触到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作曲家约瑟夫·海顿、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和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等人的作品。
1810年,《G大调狂想曲》问世,这是舒伯特第一首标有明确日期的作品。1811年,创作了其第一首艺术歌曲《哈加的悲歌》;同年,在文策尔·鲁齐卡处学习通奏低音,尝试交响曲和舞台剧的作曲。
1812年,舒伯特的母亲去世;同年开始在萨列里处学习对位法;同年,进入变声期,失去了乐童的职位。1813年,《D大调第一交响曲》(D.82)创作完成;同年,离开寄宿学校,开始在圣安娜中学的师范学校学习预备生课程。
1814年,参加普通中学的毕业考试;同年,为免服军役,在其父亲位于支柱巷的中学担任教学助手,给低年级学生上课,以获;同年,在里赫田塔尔的教区礼拜堂第一次演出《F大调弥撒曲》(D.105);同年,创作了艺术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D.118)。
1815年,18岁的舒伯特在该年创作了145首艺术歌曲,其中包括《魔王》(D.328)、《野玫瑰》(D.257)等作品,标志着他的作曲技巧已经成熟;10月15日,舒伯特仅在一天就写出了8首歌曲;同年,创作了《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三交响曲》。

弗朗茨·舒伯特[奥地利籍作曲家]
1816年,申请卢布尔雅那音乐学校的校长职位,没有被接受;在此期间,舒伯特处于理想与现实、生活与艺术的矛盾痛苦中,他违背父亲的意愿,毅然辞掉小学教师的工作,为此父亲同他脱离关系达数年之久,经朋友们的调解于1823年父子才重归于好;同年,创作完成了《c小调第四交响曲(“悲剧”)》,并结束了在萨列里处的学习。
变革时期
1817年,结识歌唱演员约翰·米夏埃尔·福格尔;同年,成为“胡闹协会”成员。1818年,他辞去教师职务,全力从事音乐创作,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涯;此后,舒伯特就靠卖作品获得的微薄稿酬、巡回演出及一些朋友的接济而生活。
1819年,与福格尔一起前往施泰尔、林茨和克雷姆斯明斯特。1820年,创作《复活节康塔塔》(D.689)、《四重奏乐章》(D.703)等作品。
1822年,维也纳《时尚报》第一次详细报道了舒伯特的歌曲;同年,创作了歌剧《阿尔方索与埃斯特雷拉》(D.732)、《降A大调弥撒曲》(D.678)、《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D.759),以及《流浪者狂想曲》(D.760)。
1823年,成为格拉茨和林茨音乐协会的荣誉会员;同年,创作《阴谋者》(D.787)、《费拉布拉斯》(D.796)、《美丽的磨坊女》(D.795)。
创作晚期
1824年,出版《美丽的磨坊女》;同年,创作了《八重奏》(D.803)、《弦乐五重奏》(D.804)以及《大二重奏》(D.812)。
1825年,作为替补入选音乐之友协会的代表团;同年,开始创作《C大调第九交响曲》,并完成钢琴奏鸣曲(D.845和D.850);夏天,旅行前往施泰尔、林茨、克雷姆斯明斯特、格蒙登、萨尔茨堡和加斯泰因。
1826年,申请维也纳宫廷乐队指挥一职未果;同年,将《第九交响曲》交付音乐之友协会;同年,创作了《G大调弦乐五重奏》(D.887)和《钢琴奏鸣曲》(D.894)。
1827年,当选音乐之友协会代表团成员;同年,《八重奏》(D.803)和《B大调钢琴三重奏》(D.898)第一次由伊格纳茨·舒潘齐格演出。
1828年3月26日,在纪念贝多芬逝世一周年之际,朋友们筹款在维也纳为舒伯特举办了其生前仅有的一次正式音乐会,由他本人给福格尔亲自伴奏演唱了几首艺术歌曲,其他曲目还有《G大调弦乐四重奏》《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以及几首合唱作品;11月19日,舒伯特病逝,终年31岁,按照其生前的意愿,与贝多芬同葬于一地。
健康状况

著名景点——舒伯特墓
情感生活
舒伯特曾热恋着一位经营纺织厂的富有寡妇的女儿,她的名字叫特丽莎·葛罗伯。据舒伯特的朋友们称,这是他一生中的初恋,也是最后一次恋爱,至少可以说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真正的恋爱。尽管舒伯特对她倾注了真挚的感情,但特丽莎最终嫁给了一个面包师。1824年5月,27岁的舒伯特离开维也纳前往匈牙利,在4个月的乡村生活中,将感情寄托在其学生——女伯爵卡洛林身上。舒伯特为卡洛林创作了许多钢琴作品,其中包括题献的《流浪者幻想曲》
声乐作品
声乐套曲
声乐套曲作品列表 | ||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出版时间 |
D.89 | 冬之旅 | 1827年 |
D.795 | 美丽的磨坊女 | 1824年 |
D.957 | 天鹅之歌 | 1828年 |
歌曲
歌曲作品列表 | |||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作品时间 | 词作者 |
D.117 | 外来的少女 | 1814年 | 席勒 |
D.118 | 纺车旁的玛格丽特 | 1814年 | 歌德 |
D.121 | 牧羊人的哀歌 | 1814年 | 歌德 |
D.138 | 永恒的爱 | 1815年 | 歌德 |
D.149 | 歌手 | 1815年 | 歌德 |
D.162 | 在情人身旁 | 1816年 | |
D.182 | 初恋 | 1815年 | 弗林盖尔 |
D.189 | 欢乐颂 | 1815年 | 歌德 |
D.196 | 夜莺颂 | 1815年 | 赫尔蒂 |
D.216 | 风平浪静 | 1815年 | 歌德 |
D.218 | 坟墓之歌 | 1815年 | 肯内尔 |
D.225 | 渔夫 | 1815年 | 歌德 |
D.245 | 春天颂 | 1815年 | 席勒 |
D.246 | 保证 | 1815年 | 席勒 |
D.257 | 野玫瑰 | 1815年 | 歌德 |
D.280 | 玫瑰花带 | 1815年 | 克洛普施托克 |
D.282 | 克朗南 | 1815年 | 峨湘 |
D.291 | 无穷 | 1815年 | 克洛普施托克 |
D.296 | 月亮颂 | 1815年 | 歌德 |
D.312 | 海克托告别 | 1815年 | 席勒 |
D.314 | 夜之歌 | 1815年 | 科塞加腾 |
D.321 | 你了解这个国家? | 1815年 | 歌德 |
D.322 | 赫尔曼和图尔内尔达 | 1815年 | 克洛普施托克 |
D.328 | 魔王 | 1815年 | |
D.360 | 船夫之歌 | 1816年 | 迈尔霍弗尔 |
D.361 | 春天溪畔 | 1816年 | 朔贝尔 |
D.367 | 图勒王 | 1816年 | 歌德 |
D.369 | 丰收神颂 | 1816年 | 歌德 |
D.398 | 春之歌 | 1816年 | 佚名 |
D.410 | 情话 | 1816年 | 施勒格尔 |
D.429 | 情歌 | 1816年 | 赫尔蒂 |
D.457 | 夕阳颂 | 1816年 | 科塞加滕 |
D.478 | 竖琴手之一,谁如此孤寂 | 1816年 | 歌德 |
D.479 | 竖琴手之二,我悄悄走过门旁 | 1816年 | 歌德 |
D.480 | 竖琴手之三,决不是他的面包 | 1816年 | 歌德 |
D.493 | 流浪者之歌 | 1816年 | 吕贝克 |
D.498 | 摇篮曲 | 1815年 | 佚名 |
D.504 | 在安泽尔莫墓前 | 1816年 | 克劳迪乌斯 |
D.514 | 枯萎的菩提树 | 1817年 | 斯凯肯维 |
D.527 | 摇篮曲 | 1817年 | 迈尔霍弗尔 |
D.528 | 田园曲 | 1817年 | 戈尔多尼 |
D.530 | 泉水颂 | 1817年 | 克劳迪乌斯 |
D.531 | 死神与少女 | 1817年 | 克劳迪乌斯 |
D.536 | 船夫 | 1817年 | 迈尔霍弗尔 |
D.544 | 酒馆侍人 | 1817年 | 歌德 |
D.545 | 少年与死亡 | 1817年 | 施鲍恩 |
D.546 | 歌中的慰藉 | 1817年 | 朔贝尔 |
D.547 | 致音乐 | 1817年 | 朔贝尔 |
D.550 | 鳟鱼 | 1817年 | |
D.553 | 在多瑙河上 | 1817年 | 迈尔霍弗尔 |
D.558 | 各种体态的情人 | 1817年 | 歌德 |
D.573 | 伊菲姬尼 | 1817年 | 迈尔霍弗尔 |
D.583 | 从塔塔罗斯来的人们 | 1817年 | 斯席 |
D.629 | 孤独沉思若痴 | 1818年 | 彼特拉克 |
D.630 | 现在·苍天·打底 | 1818年 | 彼特拉克 |
D.633 | 蝴蝶 | 1815年 | 席格尔 |
D.638 | 溪边少年 | 1819年(第三稿) | 席勒 |
D.652 | 少女 | 1819年 | 施勒格尔 |
D.653 | 夜晚的贝尔塔之歌 | 1819年 | 格里尔帕尔策尔 |
D.669 | 乘风 | 1819年 | 迈尔霍弗尔 |
D.673 | 情人正在写 | 1819年 | 歌德 |
D.677 | 希腊众神 | 1819年 | 席勒 |
D.685 | 晨曲 | 1820年 | 维尔讷 |
D.686 | 慕春 | 1820年 | 乌兰德 |
D.691 | 鸟 | 1820年 | 施勒格尔 |
D.715 | 逝世的 | 1821年 | 歌德 |
D.717 | 苏莱卡之歌之一,啊,为了你湿润的翅膀 | 1821年 | 歌德 |
D.719 | 秘密 | 1821年 | 歌德 |
D.720 | 苏莱卡之歌之一,为何不感动 | 1821年 | 歌德 |
D.725 | 深夜琴声 | 1822年 | 迈尔霍弗尔 |
D.737 | 里拉琴颂 | 1822年 | 布鲁赫曼 |
D.738 | 在小树林中 | 1822年 | 布鲁赫曼 |
D.741 | 欢迎你 | 1822年 | 吕克特 |
D.745 | 玫瑰 | 1822年 | 施勒格尔 |
D.746 | 湖畔 | 1823年 | 布鲁赫曼 |
D.749 | 约瑟夫·施鲍恩 | 1822年 | 科林 |
D.764 | 艺神之子 | 1822年 | 歌德 |
D.765 | 致远方的人们 | 1822年 | 歌德 |
D.768 | 流浪者的夜歌 | 1822年第二次谱曲 | 索尔代 |
D.771 | 侏儒 | 1822年 | 科林 |
D.772 | 忧伤 | 1823年 | 科林 |
D.774 | 水上吟 | 1823年 | 施托贝尔格 |
D.776 | 你是安宁 | 1823年 | 吕克特 |
D.785 | 愤怒的歌手 | 1823年 | 布鲁赫曼 |
D.794 | 朝圣者 | 1823年 | 席勒 |
D.799 | 在夕阳下 | 1824年 | 拉佩 |
D.800 | 孤独 | 1825年 | 拉佩 |
D.806 | 长庚星 | 1824年 | 迈尔霍弗尔 |
D.827 | 夜与梦 | 1822年 | 科林 |
D.828 | 年轻修女 | 1825年 | 克莱格黑尔 |
D.833 | 盲童 | 1825年 | 齐贝尔 |
D.837 | 休息吧,武士 | 1825年 | 司各特 |
D.838 | 猎人,狩猎归来休息吧 | 1815年 | 司各特 |
D.839 | 圣母颂 | 1825年 | 原为司各特的《埃伦的歌》,施托克译成德语 |
D.842 | 掘墓人的思乡情 | 1825年 | 克策格黑尔 |
D.846 | 诺曼之歌 | 1825年 | 司各特,施托克译成德语 |
D.852 | 万能 | 1825年 | 皮凯尔 |
D.853 | 在桥上 | 1825年 | 舒尔采 |
D.857 | 海豚星座 | 1825年 | 许茨 |
D.866 | 在你身旁 | 1826年 | 赛德尔 |
D.867 | 摇篮曲 | 1826年 | 赛德尔 |
D.870 | 要去月亮上的流浪人 | 1826年 | 索尔代 |
D.877/1 | 迷娘和竖琴手 | 1826年 | 歌德 |
D.881 | 渔夫之歌 | 1826年 | 施莱希塔 |
D.882 | 在春天 | 1826年 | 舒尔采 |
D.884 | 维尔德曼 | 1826年 | 舒尔采 |
D.889 | 听,听,云雀 | 1826年 | 莎士比亚 |
D.891 | 谁是西尔维亚 | 1826年 | 莎士比亚 |
D.904 | 阿林德 | 1827年 | 罗希利茨 |
D.905 | 琉特琴颂 | 1827年 | 罗希利茨 |
D.906 | 带孩子的父亲 | 1827年 | 鲍恩弗尔德 |
D.921 | 听,听月缺 | 1827年 | 格里尔帕尔策尔 |
D.922 | 秘密的爱情 | 1827年 | 伦凯 |
D.933 | 渔夫的幸福爱情 | 1827年 | 莱特内尔 |
D.939 | 星 | 1828年 莱特内尔 | |
D.942 | 米里亚姆的凯歌(女高音与合唱) | 1828年 | 格里尔帕尔策尔 |
主调合唱曲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D.440 | 基督复活(合唱曲) | 1816年 |
D.809 | 游艇手 | 1824年 |
D.815 | 默祷(合唱曲) | 1824年 |
D.920 | 小夜曲 | 1827年 |
D.983 | 少年的欢乐 | 创作时间不明 |
歌剧
歌剧作品列表 | ||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D.84 | 魔鬼的欢乐宫 | 1813-1814年 |
保证(片段) | 1816年 | |
D.732 | 阿尔方索与埃斯特雷拉 | 1821-1822年 |
家庭战争(原名《阴谋者》) | 1823年 | |
D.796 | 费拉布拉斯 | 1823年 |
轻歌剧
轻歌剧作品列表 | ||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D.239 | 克劳迪纳·封·维拉-贝拉 | 1815年 |
萨拉曼卡朋友 | 1815年 | |
费尔南多 | 1815年 | |
D.647 | 孪生兄弟 | 1819年 |
戏剧配乐
戏剧配乐列表 | ||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D.644 | 魔竖琴(音乐话剧) | 1820年 |
罗沙蒙德,塞浦路斯的公主(序曲、幕间曲、芭蕾舞音乐和女高音浪漫曲) | 1823年 | |
D.797 | 牧羊人之歌(和合唱等) |
宗教音乐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D.185 | F大调弥撒曲 | 1814年 |
D.167 | G大调弥撒曲 | 1815年 |
D.452 | C大调弥撒曲 | 1816年 |
D.678 | 降A大调弥撒曲 | 1819-1822年 |
D.324 | 降B大调弥撒曲 | 1815年 |
D.950 | 降E大调弥撒曲 | 1828年 |
D.872 | 德意志弥撒曲 | 1826-1827年 |
D.689 | 乞丐(清唱剧) | 1820年 |
D.964 | 圣灵与赞美诗(男声与管乐) | 1828年 |
D.31 | d小调慈悲经 | 1812年 |
D.45 | 降B大调慈悲经 | 1813年 |
D.49 | d小调慈悲经 | 1813年 |
D.66 | F大调慈悲经 | 1813年 |
D.27 | 圣母经(女高音、管弦乐队和管风琴) | 1812年 |
D.706 | 诗篇第23篇(女声) | 1820年 |
管弦乐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D.82 | D大调第一交响曲 | 1813年 |
D.125 | 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 | 1814-1815年 |
D.200 | D大调第三交响曲 | 1815年 |
D.417 | c小调第四交响曲“悲剧” | 1816年 |
D.485 | 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 | 1816年 |
D.589 | C大调第六交响曲 | 1818年 |
E大调第七交响曲(未配器) | 1821年 | |
D.759 | b小调第八交响曲 | 1822年 |
D.944 | C大调第九交响曲 | 1825年 |
D.11 | 降B大调序曲 | 1812年 |
D.590 | D大调序曲(意大利风格) | 1817年 |
D.591 | C大调序曲(意大利风格) | 1817年 |
D.648 | e小调序曲 | 1819年 |
D.90 | 5首德国舞曲 | 1813年 |
D.89 | 有6段三声中部的5首小步舞曲 | 1813年 |
D.438 | A大调回旋曲(小提琴和管弦乐队) | 1816年 |
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D.18 | 降B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 | 1812年 |
D.32 | C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 | 1812年 |
D.36 | 降B大调第三弦乐四重奏 | 1813年 |
D.46 | C大调第四弦乐四重奏 | 1813年 |
D.68 | 降B大调第五弦乐四重奏 | 1813年 |
D.74 | D大调第六弦乐四重奏 | 1813年 |
D.94 | D大调第七弦乐四重奏 | 1814年 |
D.112 | 降B大调第八弦乐四重奏 | 1814年 |
D.173 | g小调第九弦乐四重奏 | 1815年 |
D.87 | 降E大调第十弦乐四重奏 | 1813年 |
D.353 | E大调第十一弦乐四重奏 | 1816年 |
D.703 | c小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 | 1820年 |
D.804 | a小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 | 1824年 |
D.810 | 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 | 1824年 |
D.887 | G大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 | 1826年 |
其他重奏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D.956 | C大调弦乐五重奏(2把小提琴,中提琴和2把大提琴) | 1828年 |
D.667 | 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 | 1819年 |
D.96 | 吉他、长笛、中提琴和大提琴四重奏(改编自马蒂格卡的《小夜曲》) | 1814年 |
D.898 | 降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 | 1827年 |
D.929 | 降E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 | 1827年 |
D.897 | 降E大调夜曲 | 1825年 |
D.28 | 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鸣曲 | 1812年 |
D.574 | A大调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 1817年 |
D.821 | a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 1824年 |
D.384 | D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 | 1816年 |
D.384 | a小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 | 1816年 |
D.408 | g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 1816年 |
D.803 | 八重奏(2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单簧管、大管和圆号) | 1824年 |
D.487 | 柔板和回旋复协奏曲(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 | 1816年 |
D.934 | C大调幻想曲(小提琴和钢琴) | 1827年 |
D.895 | b小调辉煌回旋曲(小提琴和钢琴) | 1826年 |
D.802 | 干枯的花朵引子和变奏(长笛和钢琴) | 1824年 |
D.72 | F大调小步舞曲和终曲(管乐八重奏) | 1813年 |
钢琴作品
钢琴奏鸣曲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D.157 | E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 | 1815年 |
D.279 | C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没有完成) | 1815年 |
D.459 | E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 | 1816年 |
D.537 | a小调第四钢琴奏鸣曲 | 1817年 |
D.557 | 降A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 | 1817年 |
D.568 | 降E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 | 1817年 |
D.570/1 | 升f小调第七钢琴奏鸣曲 | 1817年 |
D.575 | B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 1817年 |
D.537 | a小调第九钢琴奏鸣曲 | 1817年 |
D.613 | C大调第十钢琴奏鸣曲 | 1818年 |
D.625 | f小调第十一钢琴奏鸣曲 | 1818年 |
D.655 | 升c小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未完成) | 1819年 |
D.664 | A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 | 1819年 |
D.784 | a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 1823年 |
D.840 | C大调第十五钢琴奏鸣曲 | 1825年 |
D.845 | a小调第十六钢琴奏鸣曲 | 1825年 |
D.850 | D大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 | 1825年 |
D.894 | G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 | 1826年 |
D.958 | c小调第十九钢琴奏鸣曲 | 1828年 |
D.959 | A大调第二十钢琴奏鸣曲 | 1828年 |
D.960 | 降B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 | 1828年 |
D.915 | c小调小快板 | 1827年 |
其他
作品编号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D.145 | 12首圆舞曲 | 1821年 |
D.365 | 36首圆舞曲 | 1816-1821年 |
D.576 | 安塞尔姆·许腾布伦内尔主题的13段a小调变奏 | 1817年 |
D.593 | 2首谐谑曲 | 1817年 |
D.608 | D大调回旋曲 | 1818年 |
D.899 | 11首即兴曲的第1至第4首 | 1828年 |
D.935 | 11首即兴曲的第5至第8首 | |
D.946 | 11首即兴曲的第9至11首 | |
D.780 | 瞬想曲6首 | 1823-1828年 |
D.790 | 12首连德勒舞曲 | 1823年 |
D.817 | 匈牙利曲调 | 1824年 |
交响曲
交响曲 - - 交响曲片段 - - Symphonic Fragment - - D.2B - - D大调 |
交响曲 - - 第一交响曲 - - Symphonie No.1 - - D.82 - - 1813 - - D大调 |
交响曲 - - 第二交响曲 - - Symphonie No.2 - - D.125. - - 1814 - - 降B大调 |
交响曲 - - 第三交响曲 - - Symphonie No.3 - - D.200 - - 1815 - - D大调 |
交响曲 - - 第四交响曲(悲剧) - - Symphonie No.4 - - D.417 - - 1816 - - C小调 |
交响曲 - - 第五交响曲 - - Symphonie No.5 - - D.485 - - 1816 - - 降B大调 |
交响曲 - - 第六交响曲 - - Symphonie No.6 - - D.589 - - 1818 - - C大调 |
交响曲 - - 交响曲片段 - - Symphonic Fragment - - D.615 - - D大调 |
交响曲 - - 交响曲片段 - - Symphonic Fragment - - D.708A - - 1820 - - D大调 |
交响曲 - - 第七交响曲 - - Symphonie No.7 - - D.729 - - 1821 - - E大调 |
交响曲 - - 第八交响曲(未完成) - - Symphonie No.8 “Unvollendete” - - D.759 - - 1822 - - B小调 |
交响曲 - - 第九交响曲(伟大) - - Symphonie No.9 “The Great” - - D.944 - - 1825 - - C大调 |
交响曲 - - 第十交响曲 - - Symphonie No.10 - - D.936A - - 1828 - - D大调 |
重奏 - - 八重奏 - - Octet - - D.803 - - 1824 - - F大调 |
重奏 - - 钢琴五重奏(鳟鱼) - - Piano Quintet “Trout” - - D.667 - - 1819 - - A大调 |
重奏 - - 弦乐五重奏 - - String Quartet - - D.956 - - 1828 - - C大调 |
重奏 - - 第一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1 - - D.18 - - 1812 - - 降B大调 |
重奏 - - 第二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2 - - D.32 - - 1812 - - C大调 |
重奏 - - 第三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3 - - D.36 - - 1813 - - 降B大调 |
重奏 - - 第四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4 - - D.46 - - 1813 - - C大调 |
重奏 - - 第五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5 - - D.68 - - 1813 - - 降B大调 |
重奏 - - 第六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6 - - D.74 - - 1814 - - D大调 |
重奏 - - 第七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7 - - D.94 - - 1814 - - D大调 |
重奏 - - 第八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8 - - D.112 - - 1814 - - 降B大调 |
重奏 - - 第九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9 - - D.173 - - 1815 - - G小调 |
重奏 - - 第十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10 - - D.87 - - 1813 - - 降E大调 |
重奏 - - 第11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11 - - D.353 - - 1816 - - E大调 |
重奏 - - 第12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12 - - D.703 - - 1820 - - C小调 |
重奏 - - 第13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13 - - D.804 - - 1824 - - A大调 |
重奏 - - 第14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 - - String Quartet No.14 “Der Tod und das Modchen” - - D.810 - - 1824 - - D小调 |
重奏 - - 第15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15 - - D.887 - - 1826 - - G大调 |
重奏 - - 第一钢琴三重奏- - Piano Trio No.1 - - D.898 - - 1827 - - 降B大调 |
重奏 - - 第二钢琴三重奏 - - Piano Trio No.2 - - D.929 - - 1827 - - 降E大调 |
重奏 - - 弦乐三重奏一 - - String Trio No.1 - - D.581 - - 1817 - - 降B大调 |
重奏 - - 弦乐三重奏二 - - String Trio No.2 - - D.471 - - 1817 - - 降B大调 |
奏鸣曲 - - 小提琴奏鸣曲一 - - Violin Sonatas No.1 - - D.384 - - 1816 - - D大调 |
奏鸣曲 - - 小提琴奏鸣曲二 - - Violin Sonatas No.2 - - D.385 - - 1816 - - A小调 |
奏鸣曲 - - 小提琴奏鸣曲三 - - Violin Sonatas No.3 - - D.408 - - 1816 - - G小调 |
奏鸣曲 - - 小提琴奏鸣曲四 - - Violin Sonatas No.4 - - D.574 - - 1817 - - A大调 |
奏鸣曲 - -吉他型大提琴奏鸣曲- - Arpeggione Sonata - - D.821 - - 1824 - - |
奏鸣曲 - - 第一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 - - D.157 - - 1815 - - E大调 |
奏鸣曲 - - 第二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2 - - D.279 - - 1815 - - C大调 |
奏鸣曲 - - 第三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3 - - D.459 - - 1816 - - E大调 |
奏鸣曲 - - 第四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4 - - D.537 - - 1817 - - A小调 |
奏鸣曲 - - 第五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5 - - D.557 - - 1817 - - 降A大调 |
奏鸣曲 - - 第六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6 - - D.566 - - 1817 - - E小调 |
奏鸣曲 - - 第七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7 - - D.568 - - 1817 - - 降E大调 |
奏鸣曲 - - 第八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8 - - D.571 - - 1817 - - 升F小调 |
奏鸣曲 - - 第九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9 - - D.575 - - 1817 - - B大调 |
奏鸣曲 - - 第十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0 - - D.613 - - 1818 - - C大调 |
奏鸣曲 - - 第11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1 - - D.625 - - 1818 - - F小调 |
奏鸣曲 - - 第12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2 - - D. - - 1819 - - 升C小调 |
奏鸣曲 - - 第13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3 - - D.664 - - 1819 - - A大调 |
奏鸣曲 - - 第14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4 - - D.784 - - 1823 - - A小调 |
奏鸣曲 - - 第15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5 - - D.840 - - 1825 - - C大调 |
奏鸣曲 - - 第16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6 - - D.845 - - 1825 - - A小调 |
奏鸣曲 - - 第18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8 - - D.894 - - 1826 - - G大调 |
奏鸣曲 - - 第19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9 - - D.958 - - 1828 - - C小调 |
奏鸣曲 - - 第20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20 - - D.959 - - 1828 - - A小调 |
奏鸣曲 - - 第21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21 - - D.960 - - 1828 - - 降B大调 |
弥撒 - -德意志弥撒 - - Deutche Messe - - D.872 - - 1826-1827 - - |
弥撒 - - 第一号弥撒 - - Mass No.1 - - D.105 - - 1814 - - F大调 |
弥撒 - - 第二号弥撒 - - Mass No.2 - - D.167 - - 1815 - - G大调 |
弥撒 - - 第三号弥撒 - - Mass No.3 - - D.324 - - 1815 - - 降B大调 |
弥撒 - - 第四号弥撒 - - Mass No.4 - - D.452 - - 1816 - - C大调 |
弥撒 - - 第五号弥撒 - - Mass No.5 - - D.578 - - 1819-1822 - - 降A大调 |
弥撒 - - 第六号弥撒 - - Mass No.6 - - D.950 - - 1828 - - 降E大调 |
舞曲 - - 为钢琴而作的圆舞曲12首 - - Samtliche Walzer for Piano - - D.145 - - 1814 - - |
舞曲 - - 为钢琴而作的圆舞曲20首 - - - - D.146 - - 1815 - - |
舞曲 - - 舞曲原型36首 - - - - D.365 - - 1816-1821 - - |
舞曲 - - 伤感的圆舞曲34首 - - - - D.779 - - 1823 - - |
舞曲 - - 圆舞曲12首 - - - - D.924 - - 1826 - - |
舞曲 - - 圆舞曲12首 - - - - D.969 - - 1826 - - |
舞曲 - - 为钢琴而作的兰德勒舞曲 - - Landler for Piano - - D.790 - - 1823 - - |
舞曲 - - 为钢琴而作的德国舞曲 - - German Dances for Piano - - D.783 - - 1823-1824 - - |
舞曲 - - 为钢琴而作的埃科赛斯舞曲 - - Ecossaises for Piano - - D.781 - - 1823 - - |
进行曲- - 为钢琴四手联弹而作的进行曲3首 - - Marches for Piano Duet - - D.602 - - - - |
进行曲 - - 为钢琴四手联弹而作的进行曲3首(军队) - - - - D.733 - - - - |
进行曲 - - 为钢琴四手联弹而作的进行曲6首 - - - - D.819 - - - - |
进行曲 - - 为钢琴四手联弹而作的进行曲 - - - - D.859 - - - - |
进行曲 - - 为钢琴四手联弹而作的进行曲2首 - - - - D.886(D.968b)- - - - |
进行曲 - - 为钢琴四手联弹而作的进行曲 - - - - D.928 - - - - |
为四手连弹而作的钢琴作品 - - Piano - - Music for four Hands - - D. - - - - |
音乐的瞬间 - - - - Moments Musicaux - - D.780 - - 1827 - - |
即兴曲 - - 即兴曲11首 - - Impromptus - - D.899.935.946 - - 1827-1828 - - |
合唱 - - 圣母颂 - - Magnificat - - D.486 - - 1815 - - C大调 |
合唱 - - 圣母悼歌 - - Stabat Matet - - D175.383 - - - - |
幻想曲 - - 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幻想曲 - - Fantasie For Violin and Piano - - D.934 - - 1827 - - C大调 |
幻想曲 - - 流浪者幻想曲 - - Fantasy in C “Wanderefantasie” - - D.760 - - 1822 - - C大调 |
回旋曲 - - 为小提琴与弦乐而作的回旋曲 - - Rondo in A for Violin and Strings - - D.438 - - 1816 - - |
回旋曲 - - 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回旋曲 - - Rondo for Violin and Piano - - D.895 - - 1826 - - B小调 |
声乐套曲 - - 美丽的磨房女 - - Die Schone Mullerin - - D.795 - - 1823 - - |
声乐套曲 - - 冬之旅 - - Winterreise - - D.911 - - 1827 - - |
声乐套曲 - - 天鹅之歌 - - Schwanengesang - - D957 - - 1828 - - |
歌曲 - - 歌曲 - - Lieder - - - - - - |
歌剧 - - 费拉布拉丝 - - Fierrabras - - D.796 - - 1823 - - |
戏剧配乐 - -罗莎蒙德- - Rosamunde - - D.797 - - 1823 - - |
叙事歌曲
《魔王》
这是一首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演唱者要善于用不同的音色变化和感情处理来表现四个不同人物。这首歌曲创作于1815年,是舒伯特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全曲以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词,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配上不同的唱腔,以及钢琴模仿持续不断的急驰马蹄声和呼啸魔的风声的三连音,表现了叙事诗里儿子、父亲、魔王以及叙事者四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和特定的环境。叙述了一个在昏暗的大风之夜,父亲怀抱生病的儿子在烟雾笼罩的森林里策马疾驰,黑暗中传来昏迷的孩子紧张、惊恐的呼叫,凶恶、狡猾的魔王幻影正引诱、威逼孩子随他而去的故事。这首歌曲虽然是自由发展,但保持结构的统一和形式的完美。
第一段:叙事者以口语化的朗诵调唱出。
第二段是父亲和儿子的对话。音乐在声部的低音区,以沉着、平衡的声调,刻画父亲的关切和抚慰,父亲慈爱地问。
第三段魔王的音乐旋律是抒情歌唱性的,显得甜蜜、虚假、狡猾。
接着,父与子再次对话,魔王步步进逼,儿子心里害怕,一次次呼喊父亲,一次比一次惊惶,直到第五段,魔王软硬兼施,威逼恐吓。
最后一段,叙事者用焦急沉痛的音调描述了可悲的结局:父亲急驰到家,儿子早已在怀抱中死去。钢琴以两个特强和弦,表现了精疲力竭的父亲悲痛欲绝的心情。
叙事长诗
《圣母颂》
舒伯特的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边夫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歌曲抒发了叙事诗主人少女爱伦祈求圣母饶恕其父罪行的纯真感情。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由于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后人将其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又以小提琴独奏及弦乐演奏主旋律、竖琴伴奏的谱本流传较广。
歌曲开始的前奏,采用了六连音的分解和弦造成一种感情上的起伏。
歌曲旋律优美、舒展、动人,感情委婉、真挚、感人至深,歌曲里的临时变化音、装饰音和三连音运用得特别巧妙,恰到好处,使歌曲新颖不俗,独具魅力。
当歌曲唱到第八小节,出现了感情的高潮,然后逐渐平静下来,轻声呼唤圣母的名字。
最后,全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小夜曲
《小夜曲》
舒伯特于1828年他逝世前数月完成这首小夜曲。原为作者声乐套曲《天鹅之歌》的第四首,由维也纳音乐出版家哈斯林格题名,意借天鹅临死才放喉歌唱之说,暗示这一套曲为作者绝笔。《小夜曲》是作者根据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所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这首《小夜曲》由于旋律优美、动听,也被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广受人们喜爱。
歌曲结构为二部曲式,大小调交替发展。第一段d小调旋律轻盈婉转,情绪柔和明朗,模仿吉它的伴奏,表现了一位青年向心爱的姑娘倾诉爱慕之情。
第一段歌词是对四周幽静环境的描绘。接着是8小节抒情而安谧的间奏。
第二段中部转D大调,运用了变化音,调性的变化使感情变得激动,形成全曲高潮。
尾声的旋律和节奏加入了新的因素。随着以D大调为主,带有大小调综合倾向的结束句由强渐弱,表现了爱情的歌声在优美恬静的夜色中渐渐远去。
《摇篮曲》
从它写出来那天起,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国的母亲们和歌唱家们传唱着。如舒伯特创作这首动人的歌曲时,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那时的舒伯特生活很贫苦。有一天晚上,他没有吃饭,饿着肚子在街上徘徊,希望能碰见一个熟人,借点钱好充饥。但好久也没有碰到熟人。这时他走到一家豪华的酒店门前,他走了进去,在一张桌子前坐下,他忽然发现饭桌上有一张旧报纸,舒伯特就拿起翻看着。他见上面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朴素、动人的诗,打动了作曲家的心灵,他眼前出现了慈爱的母亲的形象。是呀,在那宁静的夜晚,母亲轻轻地拍着孩子,哼唱着摇篮曲,银色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母子的身上,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呀……,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拿出一支铅笔,一面哼唱着,一面急速地谱写着。
舒伯特写好后,把歌曲交给了饭店的老板,老板虽然不懂音乐,但觉得这首曲子那么好听,那么优美,便给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烧牛肉。
舒伯特在贫困中,以美好的心灵为母亲和孩子们写下了这首甜美的歌曲,这首《摇篮曲》很快在世界各地传唱开了,而它的作者舒伯特却在贫困中死去了……
摇篮曲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而且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手段。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母亲的怀抱中听母亲哼唱着摇篮曲长大。母亲通过摇篮曲,把人生的哲理,未来的希望以及母亲的爱,深深地埋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这些哲理和希望如同种子,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灵中开花、结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母亲们,不要忽视一首短短的摇篮曲,它会影响你的孩子——祖国未来花朵的一生。
“未完成”交响曲
作品作于1822年,时值舒伯特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但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本曲未完成而终,这为它增添了许多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甚至有人将它杜撰成故事,拍成电影。如此一来,此曲更是家喻户晓。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b小调,3/4拍,比较简单的奏鸣曲形式。曲初由低音弦奏出富有暗示性的旋律(片段1),名指挥家温加纳形容为"好像是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这段旋律,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都担任重要的角色。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E大调,3/8拍。整个乐章行如流水,布局和发展都舒缓自然。这一乐章的主题十分出名,是一个旋律优美的典雅主题(片段2),由第一小提琴呈现,把听众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充满幻想的意境。
“伟大”交响曲
舒伯特于1825年开始写作《第九交响曲》,并在1828年3月完稿。他原本希望此曲能由维也纳的“音乐之友协会”(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演出,但是该协会认为作品太长也太难。同一年稍晚,舒伯特去世后,此曲手稿留给舒伯特的兄长费尔迪南(Ferdinand),直到1839年才在舒曼的安排协助下,由莱比锡布业大厅管弦乐团首演此作品。
虽然发表稍迟,然而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却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乐曲之一,不仅对舒曼本人有强烈影响,亦对勃拉姆斯略起作用,并以其设计构思之广——如舒曼所说是“像天堂一般长”——大胆地为布鲁克纳与马勒指出了一条明路。在未完成的《第八交响曲》中,率先使用的许多风格与形式上的处理方式,都再度出现于此曲中。但是两首交响曲最关键的创作观念并不相同;在第九中,舒伯特克制了延长旋律的冲动,而改以简洁有力、可塑性极高的主题,作为各乐章里的基调。
全曲四个乐章的管弦乐独特色彩,精致得令人惊叹。如同《未完成交响曲》,舒伯特将温暖、灿烂的木管及铜管色彩铺陈于弦乐之上,使此曲固守在浪漫派的音域中。此外,他运用这些乐器的独奏能力也同样重要——双法国号温柔地齐奏出乐曲开端高贵的鼓号曲;双簧管亦是抒情地和着弦乐的伴奏,像远处的一支小号,吹奏出行板乐章的第一主题。
该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节奏活力充沛,以及两组特殊的基本节奏——附点四分音符后接八分音符,以及三连音——在乐曲的进行中逐渐加强。这两种节奏,加上由法国号最先吹出的一个持续的四音符装饰音,变成终乐章的构成要素,正因为节奏素材的力道十足,庞大漫长的终乐章才能够像炮弹一般推进。
舒伯特晚期作品中的诗意与想象,在此曲达到巅峰,行板乐章里至少有一个值得一提:再现部来临时,舒伯特以长号、木管及弦乐(均为最弱音)奏出圣咏般的模式,两支法国号轻柔地反复吹奏着高音G。法国号音符间的音程中,弦乐释放出沉静而缓慢变化的和声——首先是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接着是中提琴和小提琴,渐渐增强,最后弦乐与法国号一起奏出乐章本调a小调。这个片段充分地展现了作曲家的天赋——后来更不只一次地回响在舒曼与勃拉姆斯的音乐中。
五重奏
舒伯特这首A大调五重奏与通常的钢琴五重奏不同,不是那种钢琴加弦乐四重奏的标准形式,而是钢琴与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这样四件弦乐器的组合,亦即比标准形式少了第二小提琴,而以低音提琴取代。再者,这首曲子有五个乐章,这一点也与众不同。因为第四乐章是采用舒伯特本人的歌曲《鳟鱼》的旋律而作主题与变奏,所以此曲俗称《鳟鱼五重奏》。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舒伯特最美妙动听的室内乐佳作,甚至也是钢琴室内乐这个门类的一顶桂冠。整个基调是浪漫而愉快的,情怀坦荡,自由自在,而且始终充满了歌唱性。第四乐章不用说了,歌曲《鳟鱼》的旋律你应该是很熟悉的,或许还会唱呢。即使是有点激动不安的第三乐章,也是歌唱性很强,还偷空来两句温柔的,带点安抚性的。A大调通常都比较爽朗,而舒伯特此曲又特别流畅。在钢琴与弦乐器,以及大小各提琴之间的轮番歌唱中,年轻的舒伯特想必是自己也深深陶醉进去了。
此曲乃舒伯特与其好友、男中音歌唱家佛格尔在北奥地利旅行时,受到博文加纳热情款待,因此而受博文加纳委托而作,首演于博文加纳府邸。其5个乐章为:1.活泼的快板,A大调,古典奏鸣曲式。开头以钢琴弹奏三连音音型,起连接全曲的作用。先是第一主题的呈示与发展,然后经过部形成E大调,钢琴弹出第二主题,小提琴反复后进入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在以附点4分音符及8分音符进行的新节奏伴奏下,小提琴以C大调奏第一主题,展开幻想追逐。再现部第一主题发展音型以D大调由钢琴再现,通过短小的尾奏而结束。2.行板,F大调,由3个抒情的旋律组成。第一旋律为F大调,第二旋律为升F小调,第三旋律为D大调。然后第一旋律以降A大调,第二旋律为A小调,第三旋律为F大调重现,为巴赫、莫扎特的传统。3.谐谑曲,急极,A大调,复合三段体。以弦乐与钢琴对答,再构成赋格。4.小行板,D大调,主题与6段变奏。主题为歌曲《鳟鱼》,先以第一小提琴奏主题,弦乐陪衬。第一变奏把旋律分配给钢琴,弦乐琶音为衬托。第二变奏中提琴主奏,小提琴衬托,旋律移到低音提琴,钢琴奏复杂的快速经过句。第四变奏转调到三连音节奏,第五变奏也有转调,第六变奏和结尾使用原歌曲伴奏中钢琴的波浪音型。5.快板,A大调,不完全的奏鸣曲式,其中流露着匈牙利色彩。

弗朗茨·舒伯特早年
但他绝对不只是一个歌曲作曲家,在他完成所有创造的年龄,贝多芬连“英雄”的影子都没看到,不要说“命运”“田园”“合唱”了。而他,留下了贝多芬之后最好的弦乐四重奏、最好的钢琴奏鸣曲、最好的交响乐,还有一部历史上最好的C大调五重奏,像“鳟鱼”之类的,只能算他一般化的作品了。一般人只知道他的“未完成”,或“伟大”,而“伟大”之后的“第十”,只写了三个乐章,最伟大的音乐,马勒,差远了。
他,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完成了一部半的交响乐,三部钢琴奏鸣曲、还有最伟大的C大调五重奏,当然还包括一部声乐套曲以及弥撒等,其他人三生都不可能达到的高度,他,三个月就完成了。而前面,他还留下了1000多部的作品,都是最优秀的作品。舒曼,德国历史上最好作曲家之一,曾动情地说,他只对星星呼唤这个人的名字,而一百多年后,依然听到星星动情地呼唤,呼唤着他的名字:Franz Schubert。-
----------------------------------以上评价来自300年后的知音缠中说禅
后人笔下的舒伯特通常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天才,他的作品未能得到广大观众的重视。确实,舒伯特的伟大作品–如交响乐–并未产生重要的影响,歌剧也没有突破。造成这个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自己并未如莫扎特和贝多芬那样积极主动地设法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直到1827年才在朋友们的劝说下开了个人音乐会,而且取得巨大成功。
另一方面舒伯特却又名声在外。特别是Vogl作为歌唱家不遗余力地演唱他的作品。在他去世前,出版商们已经对他的作品感兴趣。在他生前已经有大约100首作品被出版–这个数字与他的总共600首歌曲比起来只是很小一部分,但和当时的许多其它作曲家相比,已经很多了。
在舒伯特去世后数年里Diabelli有出版了许多歌曲,当然到他的交响乐,弥撒曲和歌剧都陆续出版,又经过了若干年。舒曼有一次在维也纳拜访了他的哥哥费迪南。费迪南给他看了几首舒伯特的遗作。舒曼当即看中了Große Sinfonie in C-Dur并决定让它重见天日。1839年3月21号这部作品在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的指挥下在莱比锡首演。作品未完成的交响曲终于在1865年在Johann von Herbeck指挥下首演。
尽管英年早逝,舒伯特对当时音乐的许多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与贝多芬一起被音乐界称为德语国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不但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开创了歌曲音乐的先河,从而奠定了他浪漫主义音乐鼻祖的地位,并为后来的作曲家如门德尔松和舒曼,以及再后来的Hugo Wolf和Skrjabin所发扬光大。在十九世纪他以艺术歌曲的创始人闻名于世,而在二十世纪他在器乐的贡献也逐渐被人们认可。可惜在歌剧上的影响有限,主要是因为歌词的晦涩难懂和乏味,从而使作品的水准大打折扣。
当代经常有以舒伯特圈子为名的纪念音乐会举行。最著名的当属于1976年在Hohenems创立的舒伯特圈子,自2001年起每年夏天在Schwarzenberg和Hohenems举行为数众多的歌曲和室内乐音乐会。
舒伯特的作品“德语弥撒”是至今在奥地利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弥撒曲。
总体特征
舒伯特的声乐作品包括600余首艺术歌曲、10余部歌剧、歌唱剧、6首弥撒、清唱剧、重唱歌曲与合唱等。在器乐作品中,舒伯特写了9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1首弦乐五重奏、2首钢琴三重、1首木管与弦乐八重奏、多首钢琴联弹、多首即兴曲、6首音乐的瞬间、22首钢琴奏鸣曲、6首序曲、3首小提琴奏鸣曲、1首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多首变奏曲、舞曲、进行曲等。
作为一生喜爱浪漫主义诗歌的作曲家,舒伯特的气质、个性不同于贝多芬,没有他的前辈那种强烈的时代感情和深邃的哲理思想。舒伯特采取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从来没有摒弃古典传统。舒伯特采用的器乐体裁形式多种多样,共同的特点是将古典形式与民间音乐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歌曲性的主导地位,用歌曲性的旋律表现器乐诗的意境和抒情的音乐形象,甚至直接运用他的歌曲的音乐主题,突出他所要表现的标题性的音乐内容。无论是音乐陈述方式、形式结构均具有明显的歌曲性的特点。舒伯特是一位天生的旋律作曲家,他善于把诗歌变成音乐,如莫扎特一样,旋律像泉水不断地涌泻出来,激起感情的涟漪。他坚持古典传统严谨的音乐结构原则,又不拘于形式的固定模式,力求通过调性、音区、和声色彩等手法变化,多方面地表现复杂的心理状态的活动和发展,而且通过“自我感受”的方式,用抒情的格调充满诗意地表现或描绘出来。
各体裁特征
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舒伯特创作的中心,包括其他独唱声乐曲在内有600多首,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二。其取材范围广泛,凡是能触发他的创作灵感和想象的诗篇,即使是平庸之作,在他的笔下也能成章,用音乐将诗人无力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来。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三种类型:第一,分节歌,即同一旋律中反复歌唱多段,如《野玫瑰》《摇篮曲》《圣母颂》等;第二,通谱歌,即旋律随歌词而走,不作反复,如《魔王》《圣母颂》等;第三,变化分节歌,于分节歌大致相似,但根据歌词需要,其中有一部分变化或展开,如《菩提树》《鳟鱼》等。他的歌曲旋律丰富多彩,有纯朴简单的民歌式的,如《野玫瑰》《菩提树》《鳟鱼》一类;有浪漫甜美带有忧郁伤感的,如《海滨》《流浪者》等歌曲;有紧张和戏剧性朗诵式的,如《地神》《年轻的修女》等;有新开窗的体裁如叙事曲《魔王》等。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歌词,大多选择的是同时代浪漫主义文学家的诗歌,如歌德、海涅、席勒、缪勒、雷尔斯塔甫等人的诗作,这些诗歌优美抒情、侧重内心情感。歌德的诗词对舒伯特的声乐曲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特别偏爱歌德的诗歌,认为歌德的诗歌能沟通好他和艺术歌曲之间的关系,表达他所要抒发的情感。在舒伯特的600多首歌曲中,有70多首诗采用歌德的诗篇来谱曲的,其中就有其代表作《魔王》。舒伯特还为小说《威廉·迈斯特》中的《唯独他明白》的诗歌谱写了5首独唱曲。为缪勒的诗谱就了两部声乐套曲,为海涅的诗写了6首歌曲。
他的歌曲除了旋律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外,和声的设计也作了精心的安排,他对和声的色彩敏感,常常通过调性、调式、和弦转换、音区变化来增强音乐的表现手法。在《小夜曲》《菩提树》等作品中,舒伯特利用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达到色彩的变化。在流传广泛的《摇篮曲》中,舒伯特让旋律摇摆于主、属两个和弦之间,简单安详,就像慈母轻摇摇蓝一般。舒伯特歌曲的钢琴伴奏,也是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的伴奏从如诗如画的歌词中生发而出,又渲染了歌词的意境,如《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的伴奏音型自然地让人联想到纺车的转动声。叙事歌曲《魔王》沉重的三连音也描绘了父亲走投无路的焦虑。《幻想》的伴奏则完全不同,不祥的动机以三个八度反复出现,表现出恐怖的气氛。《流浪者》的调性布局经过精心的设计,既符合诗歌的要求又符合音乐的审美。舒伯特使歌曲的伴奏从从属的地位变为与其他因素一样重要,而且利用伴奏的特点,补充和揭示了歌词的内涵。
室内乐
舒伯特的室内乐创作鲜明,他不仅把自己的歌曲旋律运用到室内乐里,而且把歌曲的感情特征也一起贯注进去,如代表作《鳟鱼》钢琴五重奏、《死与少女》弦乐四重奏。
在钢琴领域的作品里,舒伯特是最早开拓特性曲(Character piece)的作曲家。特性曲是对浪漫主义时期器乐小品的总称,主要是指钢琴小品,常用三段式结构,中段和两头形成对比,和声简洁有色彩,旋律优美,织体却朴素简单。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的瞬间》,都属于特性曲的范畴,有即兴创作的意味。他的钢琴奏鸣曲式从歌唱抒情逐渐具有英雄气息和戏剧力量;他所创造的钢琴音乐小品“音乐瞬间”,是“无词歌”的早期标本,后来的音乐家罗伯特·舒曼、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等都采用了这种形式,创作了一大批钢琴诗歌。
交响曲
舒伯特的交响乐作品继承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但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使他的风格又有别于他的前辈。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目的、幻想重于现实,抒情多于力量。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是《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因为它不同于古典的传统形式,只有两个乐章,作品的抒情特点似直接从舒伯特的歌曲中产生出来。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他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鳟鱼五重奏》《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丽卿》《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主要歌曲汇有3部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他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许多人试图续写,但都不尽如人意,不得不承认,它的“未完成”也许比完成更接近完美的形态。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被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舒伯特在生的时候,大众对他的认识和欣赏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经有一百首著作被出版。他早年担任父亲学校里的教师,辞去职位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经常靠朋友接济。在谱写《 美丽的磨坊少女》时就被爱情和事业上的夹击,。就是来到维也纳森林看到磨坊姑娘露茜那优美的一招一式才唤发起强烈的创作意识。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在舒伯特的音乐之外,根本没有音乐在主题思想进展和联想上以及在看似合乎逻辑的跳跃上赢得如此的心理学关注,很少有人像他一样怀藏着如此独一无二的个性,能推出形式各异的音乐描述,也极少有人为他自己、为自己的内心写了这么多东西。
捷克作曲家安东尼·德沃夏克:至于舒伯特的交响曲,我对其如此钦慕,竟至毫不迟疑地将其排列于紧随贝多芬之后,远远领先于门德尔松,同样领先于舒曼。就和声与转调的独创性而言,就器乐音色而言,尚无人超越舒伯特。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爱舒伯特的歌曲,但对他的器乐曲评价还要更高。
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舒伯特对我来说太过伟大和神圣了,超出了我用逻辑分析武器来解释他音乐语言的能力。
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歌曲作曲家舒伯特在新颖性、丰富性与力度、创造性方面是绝无仅有的。无论如何,华丽的C大调交响曲还有浪漫的b小调都堪称是始于门德尔松、舒曼,经由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直到布鲁克纳和马勒的整个抒情交响乐的始祖,它们也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
奥地利指挥家尼古拉斯·哈农库特:我根本未曾见过一个作曲家像舒伯特这样描绘出一个如此完整的个人世界。对我来说,这属于音乐史上最神秘莫测的范畴。他是一座完美无缺的巨石雕像。我在任何时代都看不到这样一种现象。
钢琴演奏者布伦德尔:当回顾时,在我们看来,他(指舒伯特)的结构要比在马勒的听众看来经济得多。它们变得可以一览无余了。
德裔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舒伯特,我只有说:演奏,热爱——闭嘴!
舒伯特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许多的不朽名作。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
舒伯特在世的时候,大众对他的认识和欣赏只是一般,在逝世前有一百首著作被出版。他早年担任父亲学校里的教师,辞职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经常靠朋友接济。
舒伯特死后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
在音乐上有着执着的追求,流传下来的作品无不让人沉醉其中,舒伯特的音乐才华是受举世瞩目的,许多作品也备受争议。
舒伯特纪念馆
维也纳有两间舒伯特纪念馆,一间是作曲家出生和度过大半辈子的学校兼住宅,即维也纳9区的Nubdorfer Strabe 54号;另一间是舒伯特的哥哥费德南的住宅,舒伯特曾于1828年9月搬到他家小住。在舒伯特纪念馆(学校兼住宅)的正厅,有一架胡桃木的大钢琴,这是作曲家的同父异母的弟弟的琴。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