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禅
1799年
出生
1799年出生于直隶省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
约1809年
开始习武
10岁时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窥习拳艺。
约1840年
开始教授拳法
1840年前后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永年县设坛教拳。后来因故又被荐往北京,历任大户酱园张家,京师旗营武术教师等。晚年时被延请至王府授拳,因众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礼遇有加,使得太极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
1872年
去世
1872年去世,享年73岁。
1799年
出生
1799年出生于直隶省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
约1809年
开始习武
10岁时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窥习拳艺。
约1840年
开始教授拳法
1840年前后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永年县设坛教拳。后来因故又被荐往北京,历任大户酱园张家,京师旗营武术教师等。晚年时被延请至王府授拳,因众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礼遇有加,使得太极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
1872年
去世
1872年去世,享年73岁。
早年经历
杨露禅祖上为永年县闫门寨村人,杨露禅时已迁至永年广府南关。清时,永年广府城为直隶(今河北省)广平府治所在地,“农耕较少,行商坐贾往来其间;文化厚重,四面八方信息畅通,高官勇将,代不乏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杨露禅,“卖过煤土”、“作过膳夫”、“摆过粮摊”,眼宽耳灵人缘好、交际广,善于根据市场信息谋划生计的城镇自由职业者。
广府人称杨露禅为“杨老禄(露)”,杨露禅家道殷实,自幼好武,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铺“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恰巧这段时间陈长兴在陈德瑚的大宅院中授徒,陈氏师徒练拳时,他便在一旁观看,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经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如民国初年有人所编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等,也由此衍化而来。
南下学艺
杨露禅第一次去陈家沟习武,碰了很多次壁,最后只好去陈长兴家当佣工,经过持之以恒的决心,感动了陈长兴,最后收为徒弟。
杨露禅第二次去陈家沟,杨露禅自河南温县陈家沟返回永年之后,一下子把整个广府城给轰动了。不光是爱好武术的人,就连那些不常出门的老年人和刚刚懂话的儿童,也都纷纷传言,说是卖煤土的杨老露从河南学来了“太极拳”,技艺高超,人莫能及,任你有千斤之力,只要他轻轻一拨,便可抛出十几丈远,真是仙人赶驴,越传越奇。
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学艺,是在道光末年。到了陈家沟,刚进陈长兴门首,杨露禅不觉一怔,只见师傅门前景象大变:枯枝残叶铺满青石台阶,鸡狗粪便堆积门前。杨露禅素知师傅陈长兴极爱洁净,每天早晨必亲持扫帚,从院里扫到门口,从门口扫到街心,连一片落叶、纸屑也不肯漏下。
北上进京
杨露禅师学成后回永年,寓居太和堂药店,以授拳为生。在家乡与人比武伤人,杨露禅为躲避官司而逃到北京。当时北京东安市场北面有一家“天义顺”酱菜园,掌柜的人称张四胖,此酱园腌制的酱菜专供王府用,因而张与王府过从甚密。张四胖子家住海淀,每隔数日来酱园一次,那些日子他正要为其两个儿子寻找教书先生,曾托嘱丁紫兰留心给找一个。
一天,杨露禅来到东安市场,遇到丁紫兰问有没有什么事可做。丁紫兰问他会些什么,杨禄禅说自己认识字,可以教书。丁紫兰一听于是将杨露禅作为教书先生推荐给张四胖子。从此杨露禅即住北京海淀张四胖子家里,每天教两个孩子念书,别无他事,因为是逃避官司而来,练武之事不敢露头。
张四胖家大业大,家中还雇有二十几名看家护院的家丁,每日打拳练武,平时因门户之见,家丁们和一些绿林好汉早就有些矛盾。杨露禅在张家教书半年有余,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后面角门小屋里休息,忽然听见后花园内有动静,像是有人用刀枪器械在动手。他随后花园走去,只见有人在格斗。有个家丁见杨露禅走过来,还大声喊叫:“杨先生,别过来,别让他们把你打了。”杨露禅过去把一绿林好汉的刀给下了,再一点又撂倒一个,几下子就把绿林好汉都打倒了。杨露禅问他们愿意官了,交官府处理,还是私了,有仇宜解不宜结,以后不再闹事。这些绿林好汉愿意私了,结果把他们都放了,杨露禅才又回到小屋休息。
事情过后,家丁们实在感到难堪都来向张四胖辞行。张四胖就对家丁们说:“你们也别走了,就让杨先生来教你们。”从此杨露禅除了教书以外还教起了武术。
推广太极
就这样过了两年多,杨露禅给老家去了信,告知他在北京的情况。一天,门房传话,说老家来人了要找杨露禅。杨露禅出门迎接,来的人并不认识,是个年轻人。他过来就请安,要施大礼,右腿向下一跪,右拳直冲杨露禅的小腹而来。原来此人是杨露禅在老家那次打伤之人的家属,来京找他报仇。借机进招攻击杨露禅的下三路冲拳进裆是真。刹那间,只听嘭的一声,杨露禅用海底针把那年轻人打到大影壁上,身子直贴在“迎”字上。而年轻人摔倒在地,爬起来叫道“大叔,咱们3年以后见”就跑了。
杨露禅回到屋内,心中烦闷。于是找张四胖,对他讲了在老家伤人之事,认为不如离开此地为好。张四胖感到很惋惜。于是对杨露禅说,如果能到四爷那里就行了,我去活动一下,找大管家王兰亭,或许能行。
咸丰年间,端王称四爷,肃王称六爷。杨露禅若能到端王面前教拳,问题就解决了,绝无后患。端王府的总管王兰亭特别喜爱武术。经张四胖推荐,王总管又从中说合,杨露禅真的被四爷看中了,便到端王府教拳。总管王兰亭精明能干,个子高大,身强力壮。杨露禅在教端王练拳时,王兰亭就在一旁跟着学,而且杨露禅每次都用王兰亭试手,挨打的是王兰亭,但他也就因挨打而慢慢地领会了太极拳法的精华。
在端王的安排下,杨露禅开始充任旗营武术教官。所教之拳术,在当时不叫太极拳,而叫作“绵拳”,只教旗人不教汉人,旗营中也是只教近八旗,不教外八旗。那时的旗营分为东八营和西八营,东八营是善扑营,练摔跤,西八营多是提笼架鸟的,体质较差,练绵拳。
当时因他武艺高强,王公贝勒学者也颇多,因而也被聘为旗营武术教师。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改动,让拳架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拳式,号称“太极小架子”。当时有很多王公子弟也来学拳,然而大多数人怕苦而学艺不精,仅有时贝勒之子时绍南和武状元出身的将军岳柱臣得太极真谛,并且正式拜师杨露禅。旗营下级军官中有三人得太极真传,此三人即凌山、万春、全佑,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善刚劲,全佑则善柔化。因碍于旧的等级观念,三人不能与贝勒子、将军等人称兄道弟,故杨露禅令此三人拜其子班侯为师。后来,时绍南因出天花丧命,岳柱臣在中俄边境战争中阵亡。杨露禅再无心教拳,遂辞去武术教官之职,离开了旗营。
后经其子(班侯及健侯)、孙(澄甫)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世称杨无敌
杨露禅能够在北京授徒的因缘,是由于在一场宴会,无意中被人挑战得胜开始的。
永年的武氏,在京城里担任官职,因此是北京某富豪张家的贵宾。武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将同乡人杨露禅推荐给张姓富豪认识。张氏因贩卖煤炭而致富。每至夜晚,张氏的家就成了官僚豪绅们寻欢作乐的场所,并雇有武术教师多人。此外,还有一些想考上武术科举、为光宗耀祖的子弟们,在这里练习武艺,准备应试。为了给一班学艺的子弟们辅导,武氏在一场宴会中介绍了杨露禅。
张家原已雇有多名武术教师都是彪形大汉身强力壮,与杨露禅那瘦小身材无法相比,张姓富豪对杨原有轻视之意。因此,在宴会上杨露禅被安排在武师们的卑位。席间,主人对杨露禅说:
“先生不知是精于长拳还是少林拳?”
杨露禅说:“我的拳法既不是长拳也不是少林拳,而是绵拳。”
主人张氏又问:“那么你的绵拳能否的打人?”
杨露禅答说:“我的绵拳不是用来打人的,但打起来要胜于铁拳,除了钢铁外,凡是父母生的、血肉之体都能打。”
主人听了这么不卑不亢的回答,其实心里很不是滋味。非常想试试杨露禅的身手。
铜像
因此又说:“你的拳法是否能同在座的拳师比一下呢?”
而在座的拳师,对杨露禅那付文质彬彬身材瘦小的模样,早看扁了他。但杨露禅当下答应了主人比武要求。
比武开始时,一个拳教师气势汹汹地挥拳直奔杨露禅,施了一个饿虎下山的招式,如同苍鹰般迅速地扑来,杨露禅略一举手,那位拳教师他立即被打落到几丈远的地方去了,跌得浑身血污。另一位拳教师看到此情景,立即从席上跳下来,向杨露禅挑战,结果也落得同样下场,其余就吓得不敢再比了。主人看到此情,诧异万分,连忙又摆了一桌酒席,向杨露禅赔不是。
杨露禅画像
杨露禅在张家比武一事传开后,许多武术名家都远道来和杨露禅比武,华北各省的名家无论各门各派,皆非敌手,因此威震京城,世称“杨无敌”。
武术方面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将太极武术传播并发扬光大的人。
对后世文学,特别是武侠小说之影响:
宫白羽武侠小说《偷拳》(又名:《太极杨舍命偷拳》)和由此书改编的电影《神丐》,就是根据上述杨露禅学艺的故事创作的。
拳术传承
杨露禅过世后,太极拳传子杨班侯、杨健侯,后由其孙杨澄甫(1867?1868-1936)修订而成。杨氏太极拳由于从学者众多,影响后世甚巨。因而也衍生了许多杨氏的支派,最为著名的有王氏太极(王壮弘)、郑子太极拳(郑曼青)、熊式太极拳(熊养和)、董氏太极(董英杰)、田式太极(田兆麟)、李氏太极拳(李瑞东)、府内派、老六路等等。
太极拳流行的就是杨氏太极拳大架,有108式,46式,竞赛48式。最新套路为广州胡氏所创,为67式。
另外杨露禅在京城所传第一个套路“太极拳六十四式老架”,由杨露禅大弟子王兰亭传给李瑞东及周玉祥,周玉祥为纪念王兰亭遁入深山道门,改名为“王道人太极拳六十四式”传吴锦园,吴锦园迁台后传叶金山,人称王府皇家太极拳。后来,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传杨式小架太极拳于满族人全佑(1834—1902),全佑之子鉴泉后从汉姓吴,他将父亲传授的杨式太极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此拳的特点是:重神静,长柔化,马弓步时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后时,宁静而不忘动,架式大小适中,动作紧凑柔和,神志舒静。在社会上流传后,被世人称为“吴式太极拳”。
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所谓88式、简化24式太极拳等等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由传统杨氏太极拳演化而来的。以后,杨氏又派生出李式、吴式太极拳,因而在太极拳界杨氏显然是执大旗地位的。在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
关系 | 人物 | 备注 |
长子 | 杨凤侯 | 早亡,生卒年不详。 |
次子 | 杨班侯 | (1837-约1892左右)。 |
三子 | 杨健侯 | (1839-1917)。 |
孙子 | 杨兆林、杨兆鹏、杨兆元、杨兆熊(杨少侯)、杨兆清(杨澄甫)。 | |
曾孙 | 杨振铭、杨振铎、杨振国 |
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
《张氏随笔》。
2011年4月10日,功夫国际巨星李连杰与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曾孙杨振铎及杨家后人,共同祭奠了杨露禅,并为杨氏太极园奠基。
墓地
杨露禅去世,葬于永年县阎门寨村北,此墓地还安葬有杨班侯、杨建侯、杨澄甫、杨振基等四代十位太极拳宗师。“文革”期间,杨露禅等子孙的坟墓被铲平。改革开放后,杨氏弟子集资建了杨露禅墓地,并在各个坟茔立起了石碑,该墓地被定名为永年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大学士观其精妙的武艺后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祝贺。自此,他所创之杨式太极拳名满天下,使太极拳从民间武术登上了华夏武术的大雅殿堂,成为国粹。
故里晚生姚洪超撰文《祭太极宗师杨露禅》全文如下:
盘古开天地,杨氏悟太极。绝技压群英,威名震寰宇。
杨公讳露禅,天赋异禀、万中难求。荟萃天地之精华,吐纳人间之尤物。创大道普度众生,合阴阳兼济天下。溢岁月之精彩,流日月之奇光。舒展大方、柔和缓慢,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虚实莫测、身似猿猴。进退自如,登武术之巅;张弛有度,上道家之峰。德隆千秋,桃李满天下;福泽万代,太极遍乾坤。
晚生不才,景仰一代宗师;见贤思齐,顿生效颦之念。四十不立,神飞子虚之境;千折百回,魂归乌有之乡。念天地之悠悠,望皎皎之明月,思人生之短长,痛中华之彷徨。然心流炎黄之血脉,身居中华之故土;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仿杨氏太极拳,创姚氏子母诗。文武和歌,继中华文明之魂;古今呼应,承燕赵文化之魄。盼我辈习武修文,增开拓创新之精神;打破常规,建千秋万代之伟业。
时运不齐,动大彻大悟之心,命运多舛,起大慈大悲之念。千言万语,不如莫言;万紫千红,不如生命。以报国豪情,迎烈烈之西风;拼一腔热血,正中华之乾坤。怀忠恕之心,说饕餮回归善道;存慈悲之念,唤华夏走向正途。
道生万物,心起阴阳;感受天地之神气,领悟造化之灵光。知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看天下万物,一统太极。
李连杰:“杨露禅先生创立的杨氏太极拳,在今天仍有数以亿计的人在习练,作为一名武术弟子,我很早就想拜祭杨露禅先生。我们要不忘中华民族的美德,把太极拳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永年太极拳志》评:杨露禅“自幼习洪拳,有一身拳脚功夫”。
未获资助
有拳家言杨露禅从陈长兴学艺前,与同里武禹襄同为永年洪拳高手,常一起切磋拳技,私交颇厚,故武氏有“杨露禅赴陈沟学拳曾得到过武氏赞助,学成归来去京师教拳也出自武氏荐引”的说辞。但是,武禹襄小露禅13岁,《永年太极拳志》载杨露禅在1820年首次赴陈沟学艺,武禹襄方8岁,因此,与杨露禅同为永年洪拳高手,切磋拳技、私交颇厚者为武禹襄长兄武澄清、次兄武汝清,或有可能。武氏乃永年望族,武禹襄家一门三弟兄两个进士一个秀才,均为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在等级制度、门第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穷困潦倒、没有文化的贫苦人,与武氏这样文化修养极高、富甲一方的官宦人家做不了朋友。
进京原因
有拳家撰文言,杨露禅赴京教拳并非出自乡绅武汝清介绍,而是从河南陈沟学成归来,在原籍比武失手伤人,为了躲避官司逃难进京,隐身北京海淀酱菜张府为教书先生,因酱菜张府遭仇敌报复,路见不平出手相救而显绝技,遂经张府荐引给王府管家王兰亭。
偷拳之说
杨露禅“偷拳”之说,见著于陈微明、杨振基著述,更多地见闻于小说、民间传说。太极拳是一种通过调心调身、炼气养气,以达“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的功夫;是一种通过“神定气足,尽性立命”的修为“返璞归真”,以达“天人合一”“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功夫;是一种求懂劲,“身知胜过心知”,以达“神明”“应物自然”“从心所欲”的功夫。若没有明师精心指导下在刻苦磨炼中感验体悟,绝非求招、求势一看即明、一听即懂、一点即通、一练即精之末技,毕生精力研习尚不能得其真谛。
非家奴学艺
唐豪、顾留馨所著《太极拳研究》言杨露禅于十岁左右卖于陈沟财主为仆童,从师陈长兴学艺三十余年后,财主遗孀“郑氏与禄(露)禅年齿相若,空帏守寡,防生物议,焚其卷遣之归里”,“禄(露)禅生于1799年,返故里约在1849年左右”。按唐、顾所述,露禅被遣返回乡、恢复自由时已五十岁“孑然一身”,仍为光棍一个,但露禅三个在永年的儿子凤侯、班侯、健侯都生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即杨露禅40岁前,岂非咄咄怪事。再者,民间练拳习武多取时早晚,而早晚时间却是奴仆最为忙碌时辰,杨露禅露禅若为陈家奴仆,其主人绝不会将其早晚闲置,专心致志于太极拳。因此,杨露禅为陈沟财主家奴学艺陈长兴的说法实为荒唐之言。
影视形象
时间 | 影视作品 |
2012年 | 《太极1从零开始》 |
2012年 | 《太极2英雄崛起》 |
2020年 | 《太极3:巅峰在望》 |
文学形象
宫白羽武侠小说《偷拳》(又名:《太极杨舍命偷拳》)和由此书改编的电影《神丐》,就是根据杨露禅学艺的故事创作的。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