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_照片图片_家世背景_最新信息 - 名人库  > 所属分类  >  作家   

蒋韵

蒋韵
1971年至1974年太原建筑材料厂
1974年至1978年太原房地局水电安装队工作
1978年至1981年太原师专中文系学生
1981年至1992年太原师专中文系、艺术系任助教、讲师
1992年至今太原市文联专业创作
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担任太原市文联副主席
2008年12月至今担任太原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人物简介编辑本段

蒋韵和家人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是有方向的,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直到“80后”,一浪一浪的文学潮流被命名,作家被群体化归类。而在这热浪涌动的年代,蒋韵却偏偏不去弄潮,既不“与时俱进”追逐集体热点,也不归属于任何流派,特立独行,被人认为是一个边沿化的作家。用蒋韵自己的话说,是一个被中国当代文坛“偏外”的作家。
从创作的主题取向看,蒋韵关注的一直与时潮不甚合拍。“失去、生命悲情、苦难”这是蒋韵几十年来不断书写的文学“母题”。初涉文坛时,她就觉得我们身边有不少美好的东西正在“失去”,而有些人、有些东西将被社会“遗弃”,这在当时并没引起别的作家的关注,但她却感觉特别强烈,倾心观照。因而,失去的、被遗弃的、乃至漂泊、流浪的情感体验弥漫在作品中,渐渐成了她创作的底色。久而久之,因为她所抒写的远离文坛主流,不被时代关注,所以,自己也产生了一种淡出文坛的感觉。当然,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蒋韵一直以来坚持的“主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注目,人们已普遍认为,“失去”并非个人的小情小调,而是一个时代的挽歌。失去家园、失去一切美好的东西,这种感觉正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意识。而《心爱的树》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入围鲁迅文学奖,与此也大有关系。
蒋韵
孤独地创作、孤独地进行自我精神建构,这是蒋韵几十年来的一贯作风。笔者问她如何能不为世情所染而坚持不懈呢?她说这是属于自己的一种“本色”的坚持。功名利禄,她并不看重。对她而言,写作本非功利之事,而是自己想做或需要做的事,有了这种平常心,所以坚持并不难。再说,自己所书写的“苦难”、“乡愁”和“生命悲情”也并非个人之事,而是人类共同的母题。从情感表达的角度看,西方人可以把“爱”写得超越一切,俄国作家可以把“苦难”写到极致,而中国古代作家把“乡愁”和“生命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超越“具象”,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中外作家对世界文学各自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自己所坚持的创作“母题”和创作底色,正是对几千年来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所以,继承传统,与先贤为伴,并不感到孤独。
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家,一个最具个人化写作的女性作家,蒋韵的创作今天业已 走出“边沿”,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前不久,她和她的夫君李锐先生加盟了由英国坎农特出版公司发起的、有三十多个国家的出版机构参与的“重述神话”项目。她的创作前景也被国内外同行普遍看好。针对时下在青少年中流行的网络小说,蒋韵认为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阅读取向,这是无可厚非的。但网络小说的叙述语言中掺杂的别扭词汇和奇奇怪怪的符号,这是对汉语母语的践踏和伤害,作为民族未来希望的年轻人不爱惜自己的母语,甚至肆意蹂躏自己的母语,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曾说其创作是用受伤的德语母语记录德国的历史,而我们汉语母语又何尝不是伤痕累累。中华民族是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也是最易忘记苦难的一个民族,特别是自近代以来,我们的母语承载了民族最最苦难的一段历史,其伤痕是任何语种都无法相比的。如果我们轻易忘掉它内在深痛的历史,甚或连外在容貌也随意涂鸦,那才是民族的罪人,真正的不肖之子。用受伤的母语表述自己眼中的历史、记录不愿遗忘的一切,这也正是自己一贯的追求。因为我们这个健忘的民族遗忘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现在正在“失去”的东西最好把它记录下来,不要再被遗忘,这也是一个作家的天职。

主要作品编辑本段

长篇小说
蒋韵
《栎树的囚徒》花城出版社1996年 台湾麦田出版 公司2003年
《红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栎树的囚徒》花城出版社1996年 台湾麦田出版社2003年
《闪烁在你的枝头》湖北少儿出版社1998年
《谁在屋檐下歌唱》河北少儿出版社1998年
《我的内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2002年
《隐秘盛开》北京十月出版社2005年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2005年 作家出版社2010年再版
《人间》(与李锐合著)重庆出版社2007年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再版
《行走的年代》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
小说集
《我的两个女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
《失传的游戏》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台湾一方出版社2002年
《现场逃逸》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想像一个歌手》MERCUREDEFRANCE2001年
《完美的旅行》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
《北方丽人》群众出版社2004年
收录:走向深渊、北方丽人、上世纪的爱情、完美的旅行、鲜艳的季节、在传说中、想象一个歌手
《上世纪的爱情》台湾麦田出版公司2004年
《绿灯笼》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心爱的树》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年
收录:心爱的树、英雄血、红色娘子军、北方丽人、完美的旅行、绿灯笼、麦穗金黄、鲜艳的季节、想象一个歌手、在传说中
《妹妹上花楼》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收录:心爱的树、英雄血、妹妹上花楼、北方丽人、红色娘子军、想象一个歌手、麦穗金黄、上世纪的爱情、一点红、在传说中
散文随笔集
《春天看罗丹》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悠长的邂逅》知识出版社2002年
中短篇小说
《盆地》(《上海文学》1988)
《冥灯》(《上海文学》1988.5)
《找事儿》(《上海文学》1988.9)
《落日情节》(《上海文学》1990.11)
《旧街》(《花城》1991.1)
《外乡人》(《当代作家》1991.5)
《裸燕麦》(《当代》1991.6)
《古典情节》(《山西文学》1991.12)
《相忘江湖》(《上海文学》1993.10)
《现场逃逸》(《小说选刊》1997.4)
《上世纪的爱情》(《天涯》2000.2)
《绿灯笼》
《大雪满弓刀》
《鲜艳的季节》《中国作家》2000年10期
《一点红》(短篇小说)《山西文学》2000年
《走台口》(“田野札记”)《天涯》2002年4期 《北方丽人》《钟山》2003年2期
《在传说中》《上海文学》2003年11期
《想像一个歌手》《十月》2004年1期
《心爱的树》《北京文学》2006年5期
《麦穗金黄》(短篇小说)《大家》2005年2期
《朗霞的西街》(短篇小说)《文艺风赏·面具》2013年9期
最新作品
蒋韵将与丈夫李锐一起编写一部关于白蛇的爱情故事——《人间》

写作风格编辑本段

在小说结构上,蒋韵还是很注意情节安排的。但她对情节的安排,同样不在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联性而在于自己对外部世界感觉的内在关联性。这与诗仍是相通的。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蒋韵小说往往是由从外部看来毫无关联的几个情节、几个故事片断来构成的。譬如在《冥灯》中,作者讲了三个毫不相关的关于死亡的故事;在《大雪满弓刀》中,作者也是讲了三个毫不关联的故事,大侠孙二与黑衣人、陈家瑞与赵芝庭及邱经理与苏虹;在《旧盟》中,作者讲的也是几个毫不关联的故事:隋小安、陈醒村的故事,留小老汉一家的故事,义军王七的故事。

人物影响编辑本段

在中国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蒋韵作为一个作家,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蒋韵创作实绩的丰厚与评论界对她研究的单薄是一件怪怪的事儿,这或许是因为蒋韵的创作从始至今始终因其独特性而与一波接一波的文学主潮有着一定的疏离,蒋韵在七、八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大抵是塑造五十年代初出生的那一茬人的形象。1989年之后,蒋韵的小说创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实在而趋于空灵,评论家毛时安曾比较准确地抓取了蒋韵这一时期创作的意义,他主要将其归之为“她对于死亡独具的生存意义的近乎执着的关注和顽强的表现”,“用隔世的眼光”使“此生此世”产生“令人无法捉摸的内在丰厚”(《美丽的忧伤》)。1996年蒋韵发表了其代表性长篇《栎树的囚徒》,作家李锐、成一将其归结为是中国文化破碎、解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飘流的故事”,是“悲剧里的悲剧”,“是宏大的历史进程中的生命感受”(参见《生命与历史:诗意的消》)。一解读典型地体现了李锐的思路,在李锐《旧址》以后的创作中,这一思路得到了更充分的展开。蒋韵本人似乎也比较认可这种解读,
读蒋韵的作品,给你留下极为深刻印象的是她常常写到死亡,特别是女性的死亡,写到西边的落日,寂寞的河水,一棵孤单单的树,写到沿河水去作远方寻找的孤独者,写“十四岁的时候”,这些意象频繁、生动、形象地多次出现在她的作品之中,她为什么总是作这种描写?作这种描写的内在因由是什么?她的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什么?读蒋韵的作品,还会给你留下一个极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她的作品能指单独地看,并不复杂,但能指链条却缺乏外在的关联。在一部作品中,她往往设置几个表面看来完全无关的故事片断,如此一来,并不复杂的能指所体现的所指往往让你感到比较玄虚,缺乏外在关联的能指链也让你对作品整体所指的把握感到十分困难。用作家成一的话说,蒋韵是只写“冰山的尖端”,冰山则隐没在水里。蒋韵自己也承认自己所写的是“只露一个尖”,但读她的小说又确实给你一种很美好、很忧伤的感动,虽然当你试图用流行的话语进行言说时,你会有一种找不到话语形式的苦恼,但这或许正说明着蒋韵的小说对我们今天话语形式的突破性与挑战性,不是准确运用而是借用一下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说法,倒是可以说明一下解读蒋韵作品的特征,弗氏无意识学说认为,人的精神结构恰似一座冰山,起决定性支配作用的八分之七的无意识没于水下,作为表现形式的八分之一的意识部分则成为悬浮于水面上的冰山的尖端,无意识部分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黑洞”。
蒋韵的作品,在最初,诚如李国涛、段崇轩所说,是写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作者的那一茬人,而在这之后的作品,又对“十四岁的时候”情有独钟。每个作家,都有构成自己创作独特性的生命记忆、情感记忆之根,它会长得花繁叶茂,硕果累累,但却都源于、生长于这一根之上。构成蒋韵创作独特性的生命记忆、情感记忆之根正在这里。蒋韵的深刻性、独特性在于她将这样的一种人生形态、情感形态提升到了一种形而上的程度,成为人、人类在自身成长史中的一种存在形态,成为人、人类初始的面与自己对抗的无法完全认知、把握的外部世界及由此带来的对自身命运的关注的存在形态及相应的情感形态、审美追求。虽然人征服外部世界、认识自身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但由于欲望、追求的永无止境,人与外部世界的对抗,人对自身认识的困惑及由此而来的“美丽的忧伤”也在不断增强,人在螺旋形上升的轨迹中,在不同层面永远处在前述所说的“初始”状态。这样的一种初始状态与蒋韵这一茬人“十四岁”的状态是有着一种异质同构的同态对应关系的,蒋韵正是从具体的“十四岁”的生命记忆、情感记忆出发,通过审美提升,走向了一种超越特定时代内容超越特定时代的人的艺术永恒。

家庭成员编辑本段

丈夫是李锐,男,1950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  1966年毕业于北京杨闸中学,  1969年赴山西吕梁山区底家河村插队落户,  1975年分配到临汾钢铁公司做劳力工,  1977年调入《汾水》编辑部。  197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出版有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曾获“山西文学优秀小说奖”、“赵树理文学奖”。他的《厚土》在文艺界和读者中反响强烈。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曾任《山西文学》副主编。
女儿是李笛安,中国知名青春文学作家,最世签约作家,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生于山西太原,曾在法国留学。《文艺风赏》杂志主编。2003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姐姐妹妹的丛林》在《收获》杂志上成为头条;2007年9月出版中篇集《怀念小龙女》;2004年收获长篇小说专号刊登了她的长篇《告别天堂》;《芙蓉如面柳如眉》是笛安的第二部长篇;之后出版的《西决》、《东霓》、《南音》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代表作:《告别天堂》、《西决》、《东霓》、《南音》、《妩媚航班》。

人物评价编辑本段

当代作家中语言有蒋韵这么干净、这么清爽、这么美的很少。只要一读蒋韵的小说,就会被她的语言粘住了,一句句往下读,有时候忘记了人物,甚至忘记了情节。她的这个长篇就像一首长诗、散文,读起来是种极大的美的享受。语言的节奏感强,意象也非常好。一部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文学语言,如果语言有张力,作品就可以说是成功了。能有这样的语言能力的作家,处理其他的像主题、人物甚至是结构,都不在话下。好多作品的失败就是从语言开始的。不要说有属于他自己的语言,或比较讲究的语言,就算是影响较大的作品,回头来看语言就没过关。《栎树的囚徒》这本书,随便打开一页读,一点儿多余的字都没有,干净得很,就像用水洗过了一遍又一遍,读来有一种甘甜的感觉。
《栎树的囚徒》的语言气魄很庞大,有一泻千里的奔涌之势,非常宣泄,但又很节制。小说中有关土匪故事的描写很吸引人,把“匪气”写活了。再有就是有关男女性爱的描写,非常坦率又非常干净,把性爱上升到了哲学的意义层面。有很多小说,写到性爱场面,要么是一种“暴露”,要么是一种“遮掩”,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写性的确有高下之分。《栎树的囚徒》中的描写可以说到了一种高尚的境界,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
蒋韵小说的每一个句子都相对精确,仿佛被清理、打扫过了似的。很多作品失败在语言上,一些长篇小说在写作中根本就没有语言追求,仿佛急于把事件用文字写出来。而《栎树的囚徒》叙述非常饱满,包括遣词造句,有很多精彩的、出人意料的比喻,而且这些比喻并没有影响整个叙述风格的统一。
蒋韵采取了不同角度、不同人物的叙述,打破了历史纵向叙述的模式,使整个作品显得丰满而深厚,尤其是她的叙述文笔既优美又酣畅。让人读了之后,有一种淋漓的宣泄感。我们往往倾向于对一篇小说作文化的分析,说一篇小说好就好在它揭示了某一个文化或哲学的命题,这种思维认定思想越深刻就越好,越高明越好,而忘了小说毕竟是小说,我们必须在小说的层面上来理解、接受和评价小说。无论从叙述结构、人物安排,还是最后意味深长的结局来看。

获得荣誉编辑本段

蒋韵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赵树理文学奖荣誉奖、长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北京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奖,《钟山》·新浪网优秀中篇小说奖等文学奖项,诸多作品被翻译为英、法等文字在海外发表出版。
2014年3月作品《豆蔻年华的微笑》获得“2013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
2008年她还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2020年1月4日,凭借《你好,安娜》在《扬子江文学评论》年度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中排名第三位。
2020年12月19日,《十月》年度中篇小说榜揭晓,蒋韵上榜。
2021年1月16日,“《扬子江文学评论》2020年度文学排行榜”正式发布,入选中篇小说组。
2022年9月,第三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举行,蒋韵的《你好,安娜》荣获第三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作品获奖
1. 中篇小说《盆地》获“上海文学奖”。
2. 散文《我不倾诉》获“四通杯”美文一等奖。
3. 短篇小说《无标题音乐》获“赵树理文学奖”“山西文学奖”。
4. 短篇小说《一点红》荣登“2000年度中国优秀小说排行榜短篇小说第五位”。
5. 中篇小说《鲜艳的季节》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优秀作品奖。
6. 中篇小说《想像一个歌手》荣登《北京文学》(2004年度上半年度)中国文学作品排行榜,并获“首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优秀作品奖”。
7. 中篇小说《完美的旅行》获“小说选刊优秀小说提名”。
8. 长篇小说《隐秘盛开》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小说家提名”。
9. 中篇小说《心爱的树》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0.中篇小说《我们的娜塔莎》获2020收获文学榜第1名。
11.2021年1月30日,《我们的娜塔莎》获202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优秀中篇小说”榜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但丁    下一篇 张炜

标签

参考资料

[1].  《扬子江文学评论》年度文学排行榜:迟子建欧阳江河等上榜   
[2].  《十月》年度中篇小说榜揭晓 《敦煌》等5部作品获奖   
[3].  2020收获文学榜公布,王安忆胡冬林蒋韵艾伟获各项榜首   
[4].  《扬子江文学评论》年度榜公布,胡学文、迟子建等作家上榜_文化课_澎湃新闻-The Paper   
[5].  202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揭榜   
[6].  鲁奖得主蒋韵书写50后精神成长,“女儿笛安最喜欢我写的插曲”   
[7].  从“花城文学奖”获奖者葛水平说起这些山西女作家你都了解吗?   
[8].  第三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获奖作品出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