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
1892年3月1日
出生
1892年3月1日出生于东京,本姓新原。
1902年4月
创办杂志
1902年4月,他与野口真道等同学一起创办了传阅杂志《日出界》,自己编辑,自己书写封面。
1913年
开始写作
1913年,他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期间开始写作。

1914年2月
发表首部作品
1914年2月,与丰岛与志雄、山宫允、久米正雄、菊池宽、松冈让、成濑正一、山本有三、土屋文明等一起创办第三次《新思潮》,并以柳川龙之介为笔名,在创刊号上发表自己翻译的叶芝及阿耐特法郎士的作品,1914年4月,在《新思潮》上发表了小说《老年》并在《心之花》上发表了《大川之水》。

1915年
师从夏目漱石
1915年发表《罗生门》,但并没有受到重视;同年十二月经由级友介绍,出席漱石山房的“木曜会”,以后师事夏目漱石,深受夏目漱石的影响。

1916年
确立作家地位
1916年在《新思潮》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鼻子》;同年又连续创作了《芋粥》《手巾》,在文坛确立了新锐作家的地位。
1918年2月2日
与山本文子结婚
1918年2月2日, 同中学同学山本喜誉司侄女山本文子结婚,二人婚后育有三子。
1927年7月
自杀
1927年7月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毒自杀,享年35岁。

早年经历

芥川龙之介日常照
深受世纪末文学的影响。这使他日后不但成为杰出的作家,更是个博学之士。
教育经历

芥川龙之介生活照
工作经历
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3年,旋辞职。
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
写作经历

芥川龙之介合照
1914发表处女作《老年》,戏曲《青年之死》。
1915年发表《罗生门》,但并没有受到重视;同年十二月经由级友介绍,出席漱石山房的“木曜会”,以后师事夏目漱石,深受夏目漱石的影响。
1916年在《新思潮》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鼻子》;同年又连续创作了《芋粥》《手巾》,在文坛确立了新锐作家的地位。
1918年发表《地狱变》。
他的死,带给日本社会极大冲击,尤以文坛人士更是惋惜一个天才的早逝,1935年芥川龙之介自杀去世8年后,他的毕生好友菊池寛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新人奖“芥川赏”,现已成为日本最重要文学奖之一,与“直木赏”齐名。
1921年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
1922年发表《江南游记》《竹林中》。
自1917年至1923年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
健康状况
1927年7月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毒自杀,享年35岁。
情感生活
1915年,芥川龙之介热烈地爱上了青山女子学院英文科的才女吉田弥生,不久二人双双坠入爱河而不能自拔。可他们的恋爱却遭到了养父的极力阻挠,最后,在家庭的压力下,他的初恋也以失败告终。初恋的挫折对他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18年2月2日,同中学同学山本喜誉司侄女山本文子结婚,二人婚后育有三子。
1912年—1918年
年份 | 名称 | 刊登刊物 |
1912年 | 《大川之水》 | 《心之花》 |
1914年 | 《老年》 | 《新思潮》4月 |
《青年与死》 | 《新思潮》9月 | |
1915年 | 《假面丑八怪》 | 《帝国文学》4月 |
《罗生门》 | 《帝国文学》11月 | |
1916年 | 《鼻子》 | 《新思潮》3月) |
《孤独地狱》 | 《新思潮》4月 | |
《父亲》 | 《新思潮》5月 | |
《虱子》 | 《希望》5月 | |
《酒虫》 | 《新思潮》6月 | |
《野吕松木偶》 | 《人文》8月 | |
《山药粥》 | 《新小说》9月 | |
《猴子》 | 《新思潮》9月 | |
《手绢》 | 《中央公论》10月 | |
《扬帆起航》 | 《新思潮》10月 | |
《烟管》 | 《新小说》11月 | |
《烟草与魔鬼》 | 《新思潮》11月 | |
1917年 | 《MENSURA ZOILI》 | 《新思潮》1月 |
《运气》 | 《文章世界》1月 | |
《尾形了斋备忘录》 | 《新潮》1月 | |
《道祖问答》 | 《大阪朝日新闻》1月 | |
《忠义》 | 《黑潮》3月 | |
《偷盗》 | 《中央公论》4、7月 | |
《浪迹天涯的犹太人》 | 《新潮》6月 | |
《大石内藏助的一天》 | 《中央公论》9月 | |
《两封信件》 | 《黑潮》9月 | |
《戏作三昧》 | 《大阪每日新闻》10月20日~11月4日连载 | |
1918年 | 《西乡隆盛》 | 《新小说》1月 |
《袈裟与盛远》 | 《中央公社》4月 | |
《世之助的故事》 | 《新小说》4月 | |
《蜘蛛之丝》 | 《赤鸟》5月 | |
《地狱变》 | 《大阪每日新闻》5月1~22日连载 | |
《文明的杀人》 | 《中央公社》7月 | |
《基督徒之死》 | 《三田文学》9月 | |
《枯野抄》 | 《新小说》10月 | |
《鲁西埃尔》 | 《雄辩》11月 | |
《邪宗门》 | 《东京日日新闻》10月~12月连载,未完 |
1919年—1927年
年份 | 名称 | 刊登刊物 |
1919年 | 《毛利先生》 | 《新潮》1月 |
《文友旧事》 | 《中央公论》1月 | |
《圣·克利斯朵夫传》 | 《新小说》3、5月 | |
《橘子》、《沼泽地》 | 《新潮》5月 | |
《龙》 | 《中央公论》5月 | |
《路上》 | 《大阪每日新闻》6~8月 | |
《疑惑》 | 《中央公论》7月 | |
《于连·吉助》 | 《新小说》9月 | |
《妖婆》 | 《中央公论》9、10月 | |
1920年 | 《魔术》 | 《赤鸟》1月 |
《舞会》 | 《新潮》1月 | |
《灵鼠神偷次郎吉》 | 《中央公论》1月 | |
《尾生的信》 | 《中央文学》3月 | |
《秋》 | 《中央公论》4月 | |
《葱》 | 《新小说》4月 | |
《复仇之旅》 | 《雄辩》5月 | |
《黑衣圣母》 | 《文章俱乐部》5月 | |
《南京的基督》 | 《中央公论》7月 | |
《杜子春》 | 《杜子春》 | |
《弃儿》 | 《新潮》8月 | |
《影子》 | 《改造》9月 | |
《阿律和孩子们》 | 《中央公论》10、11月 | |
1921年 | 《秋山图》 | 《改造》1月 |
《山鹬》 | 《中央公论》1月 | |
《奇异的重逢》 | 《大阪每日新闻》1月 | |
《火神阿耆尼》 | 《赤鸟》1、2月 | |
《奇妙的故事》 | 《现代》1月 | |
《奇遇》 | 《中央公论》4月 | |
《往生画卷》 | 《国粹》4月 | |
《上海游记》 | 《大阪每日新闻》8~9月连载 | |
《母亲》 | 《中央公论》9月 | |
《好色》 | 《改造》10月 | |
1922年 | 《俊宽》 | 《中央公论》1月 |
《竹林中》 | 《新潮》1月 | |
《将军》 | 《改造》1月 | |
《诸神的微笑》 | 《新小说》1月 | |
《江南游记》 | ||
《斗车》 | 《大观》3月 | |
《报恩记》 | 《中央公论》4月 | |
《阿富的贞操》 | 《改造》5、9月 | |
《六宫宫主》 | 《表现》8月 | |
《鱼河岸》 | 《妇人公论》8月 | |
《阿吟》 | 《中央公论》9月 | |
《百合》 | 《新潮》10月 | |
1923年 | 《侏儒警语》 | 《文艺春秋》1月创刊号~1925年11月号连载 |
《三件珍宝》 | 《良妇之友》1月 | |
《无产阶级文艺之可否》 | 《改造》2月 | |
《偶人》 | 《中央公论》3月 | |
《猿蟹大战》 | 《妇人公论》3月 | |
《两个小町》 | 《Sunday每日》3月 | |
《志野》 | 《中央公论》4月 | |
《保吉的手记》 | 《改造》5月 | |
《孩儿的病》 | 《局外》8月 | |
《鞠躬》 | 《女性》10月 | |
《芭蕉杂记》 | 《新潮》11月~翌年7月连载 | |
《小儿乖乖——》 | 《中央公论》12月 | |
1924年 | 《一块地》 | 《新潮》1月 |
《丝女纪事》 | 《中央公论》1月 | |
《神秘的岛屿》 | 《随笔Sunday每日》1月 | |
《三石卫门的罪过》 | 《改造》1月 | |
《传吉报仇》 | 《日》1月 | |
《金将军》 | 《新小说》2月 | |
《来自第四丈夫的信》 | 《Sunday每日》4月 | |
《一篇恋爱小说》 | 《妇女俱乐部》4月 | |
《文章》 | 《女性》4月 | |
《寒意》 | 《改造》4月 | |
《少年》 | 《中央公论》4、5月 | |
《一封旧信》 | 《妇女公论》5月 | |
《桃太郎》 | 《Sunday每日》7月 | |
《十元纸币》 | 《改造》9月 | |
1925年 | 《大导寺信辅的半生》 | 《中央公论》1月 |
《早春》 | 《东京日日新闻》1月 | |
《马腿》 | 《新潮》1、2月 | |
《春天》 | 《女性》4月 | |
《温泉来信》 | 《女性》6月 | |
《海边》 | 《中央公论》9月 | |
《尼提》 | 《文艺春秋》9月 | |
《死后》 | 《改造》9月 | |
1926年 | 《年终一日》 | 《新潮》1月 |
《湖南的扇子》 | 《中央公论》1、2月 | |
《追忆》 | 《文艺春秋》4月~1927年2月 | |
《卡门》 | 《文艺春秋》7月 | |
《春天的夜晚》 | 《文艺春秋》9月 | |
《点鬼簿》 | 《改造》10月 |
1927年 | 《玄鹤山房》 | 《中央公论》1、2月 |
《海市蜃楼》 | 《妇人公论》1月 | |
《他》 | 《女性》1月 | |
《他(之二)》 | 《新潮》1月 | |
《悠悠庄》 | 《Sunday每日》1月 | |
《河童》 | 《改造》3月 | |
《诱惑》 | 《改造》4月 | |
《文艺的,过于文艺的》 | 《改造》4~8月连载 | |
《浅草公园》 | 《文艺春秋》4月 | |
《三个疑问》 | 《Sunday每日》4月 | |
《胤子的忧郁》 | 《新潮》5月 | |
《本所和两国》 | 《东京日日新闻》5月 | |
《齿轮第一章》 | 《大调和》6月 | |
《古千屋》 | 《Sunday每日》6月 | |
《冬天》、《信》 | 《中央公论》7月 | |
《西方之人》 | 《改造》7月 | |
《续芭蕉杂记》 | 《文艺春秋》8月 | |
《暗中问答》、《十根针》、《侏儒警语》[遗稿部分] | 《文艺春秋》9月 | |
《续西方之人》 | 《改造》9月 | |
《齿轮》[第二章以后部分] | 《文艺春秋》10月 | |
《傻瓜的一生》 | 《改造》10月 | |
《芥川龙之介全集》 | 全八卷由岩波书店出版,至1929年2月出完。 |
作品风格
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其它更有诗、和歌、俳句、随笔、散文、游记、论文等多种。
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
亦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早期的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它们可分为5类:
①取材于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如《罗生门》和《鼻子》系根据古代故事改编,揭露风行于世的利己主义;《地狱图》(1918)写一个服务于封建公侯的画师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献出女儿和自己的生命,抨击暴君把人间变成了地狱。
②取材于近世传入日本的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如《烟草和魔鬼》(1917)、《信徒之死》(1918)、《众神的微笑》(1922)等。
③描述江户时代的社会现象,如《戏作三昧》、《某一天的大石内藏助》(均1917)等。在《戏作三昧》中,通过对主人公泷泽马琴的内心活动的描写,阐述了作者超然于庸俗丑恶的现实之外的处世哲学。
④描绘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日本社会的小说,如《手绢》(1916)、《舞会》(1920)等。《手绢》讽刺了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家新渡户稻造所鼓吹的武士道精神。
⑤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的作品,如《女体》、《黄粱梦》、《英雄器》(均1917)、《杜子春》、《秋山图》(均1920)等。
十月革命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芥川也在时代的影响下,着重写反映现实的作品。其中有歌颂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颓唐消沉形成明显对照的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桔子》(1919),表现现代男女青年苦闷的《秋》(1920),刻画少年心理的《手推车》(1921),描写农村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块地》(1923),嘲讽乃木希典的《将军》(1920)以及批判军国主义思想、对下层士兵寄予同情的《猴子》(1916)和《三个宝》(1927)。
芥川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幻灭感。1927年初,发表《玄鹤山房》,通过老画家之死,揭露家庭内部的纠葛,反映了人生的惨淡和绝望心情,暗示旧事物的衰亡和新时代的来临。写这篇作品时,芥川已萌自杀的念头,使以后的作品如《海市蜃楼》等充满了阴郁气氛。《河童》(1927)通过虚构的河童国,抨击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遗作《齿轮》和《某傻子的一生》(1927)描述作者生前的思想状态。评论集《侏儒的话》(1923~1927)阐述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看法。
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他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这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纪念芥川在文学上的成就,从1935年起设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学奖”,它一直是日本奖励优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学奖。
与森鸥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这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芥川龙之介的的文学可以看作是大正期小市民知识阶层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等经提纯而获得的结晶。他的创作是他学识与才华的化身。不应把芥川只当成是改写的作家。其中有些宝贵的东西,如不被芥川发现或许将永眠地下”。他赞颂芥川的这种发现,是天赋所赐。更有深一层意思是,芥川不只是改写故事,而是借助古典中的历史素材,阐释近代的问题。在故事背后明显地渗透着作者的人生感悟。可以认为历史题材对于芥川只是“衣裳”,只是倾诉对世事所感的载体.
中村真一郎: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一个不曾有过的领域。
日本历史小说家高木卓:芥川的作品,尤其是多数的历史小说,几乎全是仰赖于以《今昔物语》为主的众多古典题材。仅这一点是否可以说从侧面反映了他缺少创意、想像力,反映了他结构能力的薄弱。
1935年自杀去世8年后,毕生好友菊池宽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新人奖“芥川赏”。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