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
早年经历

简·奥斯汀
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汀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
写作经历
简·奥斯汀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过着祥和、小康的乡居生活。兄弟姐妹共八人,奥斯汀排行第六。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九岁时曾被送往姐姐的学校伴读。姐姐卡桑德拉是她毕生最好的朋友,然而奥斯汀的启蒙教育却更多得之于她的父亲。奥斯汀酷爱读书写作,十一二岁时便已开始创作。成年后,奥斯汀随全家迁居多次。1817年,奥斯汀抱病在身,为方便就医,举家迁往曼彻斯特,在两个月后不治身亡。奥斯汀死后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简·奥斯汀终身未嫁,逝世时仅为四十一岁。
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
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
1813年出版《傲慢与偏见》。
1814年出版《曼斯菲尔德花园》。
1815年出版《爱玛》。
1818年出版《诺桑觉寺》(又名《诺桑觉修道院》)和《劝导》。
感情生活
1796年,20岁的奥斯汀遇到勒弗罗伊。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爱尔兰年轻律师一见钟情。然而,奥斯汀的牧师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而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当年,奥斯汀在致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表达了无奈伤心:“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后来,勒弗罗伊如家人所愿地娶了个大家闺秀,还成为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曾与一位作家有过一段“少年之爱”。
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健康状况
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体日益衰弱。
1817年的7月18日,奥斯丁逝世。
中文名 | 体裁 | 出版时间 |
《爱玛》 | —— | —— |
《爱情和友谊》 | 短篇小说 | 1790年 |
《理智与情感》又名《埃莉诺与玛丽安》 | 长篇小说 | 1811年 |
《傲慢与偏见》 | 长篇小说 | 1813年 |
《曼斯菲尔德庄园》 | 长篇小说 | 1814年 |
《爱玛》 | 长篇小说 | 1815年 |
《诺桑觉寺》 | 长篇小说 | 1818年 |
《劝导》 | 长篇小说 | 1818年 |
《苏珊夫人》 | 短篇小说 | 1871年 |
艺术手法

1799年的亲笔信
作者偶尔亦用曲笔,不动声色地说几句谑而不虐的反话,使读懂的读者不禁要发出会心的微笑。(批评家瓦尔特·艾伦就说过,整部《爱玛》,“就是在嘲弄中孕育成的。”)在结构上,《爱玛》亦极匀称紧密。除了书中高潮处外,每一章亦都有精彩的“看点”。
这就使得翻译者苦苦奋斗工作时,又自有乐趣,仿佛是“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相信读者在读她的书时,也会有这样的体会的。有批评家说过:“在《爱玛》中,整个主题就是女主人公痛苦的认识自身并逐渐抛开幻想的过程。”
人物形象
同样,在译者译,读者读的过程中,大家都逐渐认识了爱玛这一活生生,有着各种优点与缺点的形象,同时也通
过这面镜子的反照,能对自我有比以前较深一些的认识。说到底,阅读文学作品最大的益处无非就是通过这一活动,帮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自我、他人,认识社会与这个世界。爱玛的自信、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好心做坏事、不愿承认错误,还多少有点势利眼,这样的性格上的毛病,岂不是在我们自己与周围人的身上,依旧存在的吗?而且还不但存在于作为个体的人的身上,连集体的人——小至一个团体大到一个国家那里,不也是同样是会存在。《爱玛》是奥斯汀于1814年1月开始动笔的,1815年3月底写完,并于年底出版(初版本扉页上标明的是1816年)。1816年3月出版的《每季评论》上即刊出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激赏奥斯丁作品特别是《爱玛》的长文。《爱玛》成了她生前最后一部与读者见面的小说。但读者并不知道作者是谁。直到1818年,她的作品才由她的哥哥署上真名出版。

简·奥斯汀作品《爱玛》封面

签名
奥斯汀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1923年,简·奥斯丁小说被查普曼(Robert Chapman)校勘之后再版,终于让她的小说上升到“严肃文学”的殿堂,从此对她小说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政治理念和视角,可以把她的作品诠释成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东西:文化保守主义、女权主义、反女权主义、讽刺中产阶级的虚伪、同性恋、甚至说最喜爱她作品的人就是她最仇视的人,不一而足。
新一轮的全球性“奥斯丁狂热”是从1995年开始,触发点是1995年BBC拍摄的6集电视连续剧《傲慢与偏见》,其高水平的编剧、精准的角色选择以及详尽的历史细节,一下子在英国造成轰动,引发一系列的改编。一两年内,相继出现了李安导演的电影《理智与感情》、两个版本的《爱玛》、电影《劝导》等等。简·奥斯丁的小说一部接一部地被重拍,她本人的经历也几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
2013年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出版200周年,继英国皇家邮政专门发行邮票纪念之后,英国中央银行宣布,简·奥斯汀的头像将被印制在新版10英镑纸币上,以此向这位誉满全球的女作家致敬。
英国作家司各特:奥斯汀在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心感情以及许多错综复杂的琐事方面,确实具有才能,这种才能极其难能可贵,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能以细致的笔触,把平平凡凡的事情和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奥斯汀远比她表面上看来的那样更具有深刻的情感。她激发读者去填补语言之外的内容。她提供给读者的看似琐屑,但其中的内涵却足以拓展读者的思维,赋予读者以各种生活场景的永恒形式。
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蒂:奥斯汀的视角过于狭隘。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个图书馆只要没有奥斯汀的书就不是好图书馆。
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Thomas Macaulay):在一次Party上,人人都将简小姐吹上了天。有个人说,人人都喜欢《曼斯菲尔德庄园》,但是否真是简小姐的信徒,是不是她的真正“选民”,得看一个人能不能欣赏爱玛。麦考莱本人就是个“简迷”,而且还把简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想想100多年后,这仍然被大部分人看作是言过其实的大话,就知道麦考莱的趣味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