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
早年经历

阎连科讲话
1978年应征入伍,历任济南军区战士、排长、干事、秘书、创作员,第二炮兵电视艺术中心编剧,一级作家。
教育经历
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
1991年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2017年11月17日,在香港科技大学举行的第25届学位颁授典礼上,中国作家获颁文学荣誉博士。
写作经历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提干。
1997年发表中篇小说《年月日》开始引起文坛关注。
1998年发表的《日光流年》是他创作生涯第一个高峰,获提名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003年发表长篇小说《受活》轰动文坛,成为他的代表作,获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第二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2006年发表的《丁庄梦》则令他扬名海外,成为目前在国际文坛最受瞩目的中国作家之一。
2008年发表长篇小说《风雅颂》引起广泛争议。
201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四书》被大陆十几家出版社拒绝,只能在港台出版。
2021年7月,出版书籍《年月日》。
书籍作品
长篇小说 | 小说 | 出版年份 | 出版社 |
情感狱 | 1991年 2002年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最后一名女知青 | 1993年 2003年 | 百花文艺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 |
生死晶黄 | 1995年 | 明天出版社 | |
金莲,你好 | 1997年 2003年 | 中国文学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 |
日光流年 | 1998年 2004年 | 花城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 |
坚硬如水 | 2001年 2004年 | 长江文艺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受活 | 2004年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
丁庄梦 | 2006年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风雅颂 | 2008年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
四书 | 2011年 | 麦田 | |
炸裂志 | 2013年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日熄 | 2016年 | 麦田 | |
速求共眠——我与生活的一段非虚构 | 2018年 | 印刻 | |
文集及小说集 | 阎连科文集(5卷) | 1996年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乡里故事 | 1992年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
和平寓言 | 1993年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朝着天堂走 | 1994年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欢乐家园 | 1995年 | 北京出版社 | |
阎连科小说自选集 | 1997年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
黄金洞 | 1998年 | 中国文学出版社 | |
朝着东南走 | 2000年 | 作家出版社 | |
耙耧天歌 | 2001年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
年月日 | 2002年 | 新疆出版社 | |
走过乡村 | 2002年 | 新疆出版社 | |
当代作家文库——阎连科卷 | 2003年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革命浪漫主义 | 2000年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
瑶沟的日头 | 2007年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
随笔散文集 | 褐色桎梏 | 1998年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返身回家 | 2002年 | 解放军出版社 | |
阎连科亲情散文 | 2007年 | 花城出版社 | |
阎连科读书笔记 | 2007年 | 花城出版社 | |
我与父辈 | 2009年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
文论集 | 巫婆的红筷子 | 2002年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阎连科文学演讲 | 2007年 | 花城出版社 | |
一派胡言 | 2012年 | 中信出版社 | |
阎连科文论 | 2013年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国际重要奖项、入围情况:
作品
获奖时间 | 作品 | 获得奖项 | 获奖结果 |
2007年 | 《丁庄梦》 | 日本网站评为翻译最佳作品。 | |
2009年 | 《年月日》 | 法国小说“翻译奖”;被法国教育中心推荐为全国中学;课外读物。 | |
2010年 | 《受活》 | 法国小说翻译奖。 | |
2010年 | 《丁庄梦》 | 入围英仕曼亚洲文学奖。 | 入围 |
2010年 | 《丁庄梦》 | 入围英国独立文学奖。 | 入围 |
2011年 | 《四书》 | 入围法国费米那文学奖短名单。 | 入围 |
2014年 | 《受活》 | 获日本国际推特文学奖首奖。 |
个人
获奖时间 | 获得奖项 | 获奖结果 |
2012年 | 入围英国布克国际奖提名。 | 入围 |
2012年 | 获得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语文学大奖。 | |
2014年 | 获得卡夫卡文学奖。 | |
2021年 | 第七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 |
国内长篇奖项情况:
获奖作品 | 获得奖项 | 获奖时间 |
《日光流年》 | 建国60年优秀文库作品。 | |
《受活》 | 第3届老舍文学奖;“鼎钧”文学奖 | |
《南方周末》 | 30年10部最优秀作品之一法国小说“翻译奖”。 | |
《坚硬如水》 | “九头鸟”优秀长篇奖。 | |
《丁庄梦》 | 台湾“读书人奖”;亚洲周刊“全球华语2006年10部好书”之一。 | |
《风雅颂》 | 2008年度《南方周末》唯一“年度小说” 《亚洲周刊》全球华语10部好书之一。 | |
《我与父辈》 | 分别被中央电视台、搜狐网、中国散文协会、《新京报》《京华时报》《中国图书商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评为2009年度优秀作品,获《亚洲周刊》“全球华语优秀作品奖”等多项文学奖。 |
国内中短篇获奖情况:
获奖作品 | 获奖时间 | 获得奖项 |
《黄金洞》 | 第一届(1995-1996)鲁迅文学奖。 | |
《年月日》 | 第二届(1997-2000)鲁迅文学奖 第八届“小说月报”百花奖 上海小说大奖 第四届(1996-1997)上海优秀小说大奖 | |
《耙耧山脉》 | 1994-1995 | 第三届上海优秀小说大奖首届 “中华文学选刊”优秀作品奖 |
《耙耧天歌》 | 1998-1999 | 第五届上海优秀小说大奖 |
《夏日落》 | 1992-1993 | “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
《大校》 | 第八届解放军文艺奖 | |
《朝着东南走》 | 1999年 | “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 |
《黑猪毛白猪毛》 | 2001-2002年度 | “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
《把一只胳膊忘记了》 | 2014年 | 《作家》优秀小说奖 |
《两程故里》 | 1988年 | |
《祠堂》 | 1989年 | 《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 |
《瑶沟人的梦》 | 获第四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第三届《十月》优秀奖 | |
1990年-1991年 | 《中篇小说刊》优秀作品奖 | |
《夏日落》 | 1992—1993 | 获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
《耙耧山脉》 | 1994—1995 | 获第三届上海优秀小说大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优秀作品奖 |
《黄金洞》 | 获第一届(1995—1996)鲁迅文学奖 | |
《年月日》 | 获第二届(1997—2000)鲁迅文学奖 | |
《耙耧天歌》 | 获第五届(1998-1999)上海优秀小说大奖 | |
《大校》 | 获第八届解放军文艺奖 | |
《朝着东南走》 | 获1999年“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 | |
《黑猪毛白猪毛》 | 获2001—2002年度“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 |
《日光流年》 | 建国60年优秀文库作品 | |
《坚硬如水》 | “九头鸟”优秀长篇奖 | |
《风雅颂》 | 2008年度 | 《南方周末》唯一“年度小说”,同年《亚洲周刊》全球华语10部好书之一。 |
《我与父辈》 | 分别被中央电视台、搜狐网、中国散文协会、《新京报》《京华时报》《中国图书商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评为2009年度优秀作品,获《亚洲周刊》“全球华语优秀作品奖”等多项文学奖 | |
《北京,最后的纪念》 | 获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 | |
《受活》 | 被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获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第二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 |
《南方周末》 | 30年来10部最优秀作品之一 | |
《为人民服务》 | 是21世纪初中国大陆最具争议性的小说之一 | |
《丁庄梦》 | 亚洲周刊“全球华语2006年10部好书”之一;台湾“读书人奖”;2007年日本网站评为翻译最佳作品 | |
《受活》 | 2015年3月 | 日文版获得日本读者评选的日本twitter文学奖。 |
个人
获奖时间 | 获得奖项 |
2013年 | 获布克国际奖提名,并且进入最终决选名单,是继2011年苏童和王安忆之后第三位入围该奖项的中国作家。布克国际奖是英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奖布克奖的补充。 |
2009年 | 法国唯一的小说翻译奖。 |
2013 | 年获得第十二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该奖有马来西亚最高华人文学奖的美誉。 |
2013年12月20日 | 获“影响中国2013年度文化人物”。 |
2014年5月27日 | 凭借克语版《四书》获得2014年度卡夫卡文学奖,成为继村上春树之后第二个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作家。 |
2014年10月22日 | 在捷克布拉格领取卡夫卡文学奖,并发表演说《上天和生活选定那个感受黑暗的人》。 |
2020年10月30日 | 获得2021年纽曼华语文学奖。 |
第八届“小说月报”百花奖。 | |
2021年11月30日 | 获得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国际作家终身荣誉奖。 |

阎连科生活照
在阎连科海量的小说作品里,几乎都弥漫着孤独和绝望的气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笔下的主人公与命运展开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斗争。
神话与传奇

阎连科
庆典与高潮

阎连科
暴力与温柔

阎连科
死亡与自残

阎连科
社会活动
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人物事件
1.莫言作品英译者葛浩文:美国评论家比较喜欢阎连科
2.日本文学界只关注仨中国作家:莫言、阎连科和残雪
近几年,作家阎连科在日本也越来越受到瞩目。2007年年初,阎连科的小说《丁庄梦》在日本出版发行,初版1万册迅速告罄,第二版紧接着推出。后来,日本又把《丁庄梦》译成盲文出版,谷川毅用“震惊”来形容他对盲文版《丁庄梦》问世的感受,因为,在日本,作品被翻译成盲文的中国作家少之又少,只有鲁迅、老舍等经典作家的作品曾经发行过盲文版,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阎连科作品在日本的受重视程度相当之高。“日本几家媒体,包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几乎同时刊发了书评,介绍这本书,作为外国的文学作品,这种现象很少见。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本第一次如此关注中国的纯文学。”
3.法国《世界报》评《炸裂志》称:“中国作家阎连科跻身于大文豪的圣坛绰绰有余。没有人像他那样以小说的形式高屋建瓴地把握社会,其作品具有惊人的震撼力,作品中呈现出摧枯拉朽有时令人绝望的幽默。”
4.卡夫卡文学奖授奖词:“阎连科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很像赫拉巴尔在捷克斯洛伐克,他们都对社会进行内部观察,在官方的灰色地带中徘徊。无论从文学还是经历,阎连科都实至名归。他有着犀利的讽刺和对现实的观察能力,最重要的是他拥有面对现实的勇气。这和卡夫卡的创作精神一样。”
5.阎连科获日本twitter文学奖作品备受日本读者追捧
刚刚获得2014年卡夫卡文学奖的中国著名作家阎连科,近日凭《受活》又获得由日本读者评选的twitter文学奖,这也是亚洲作家首次获得该奖项。《受活》是阎连科本人的代表作品之一,迄今已翻译(或正在翻译)成18种语言。该书日文版(日文版翻译《愉乐》)于去年底上市,首印8000册销售一空,四个月之内再版三次,创造了中国作家作品在日销售的奇迹。为什么《受活》能受到日本读者的追捧?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教师、诗人田原分析道,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阎连科对人性深刻的揭示,他的隐喻的深度,对中国当下现实的思考,以及他的独特的想象力和结构虚构能力,都对日本人形成一种冲击力。当然和阎连科去年获得卡夫卡奖也是有关联的,关注他的人更多了。另外,和出版社的经营也是有关的,他们以一本经典作品的方式在运作这部小说,定价非常贵,50美金,但是读者依然趋之若鹜。”
6.2012年莫言获奖之后,文学界有很多人都预言阎连科将是下一个获诺奖的中国作家。包括马悦然的弟子瑞典汉学家罗多弼也非常推崇阎连科。阎连科在海外文坛的知名度日益攀升,他在欧美和日本获得的评价之高令人咋舌。
《风雅颂》引争议

风雅颂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评论家邵燕君认为,阎连科对大学体制环境和精神实质缺乏基本了解,对知识分子进行了肆意嘲弄、歪曲。她说:“只有对事物的价值核心有了足够的了解和把握之后,对其批判才会有力量,才会深刻、厚重。明眼的读者很容易看出小说的破绽,阎连科对大学精神缺乏基本了解,更谈不上对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有深入研究。在这样的前提下,对知识分子的嘲弄,只是凸显了作者对学术的不尊重,对人性的不尊重。而利用北大等一些高校的价值系统大做文章,其用心可疑。”她认为,阎连科“因为不懂,所以放肆”。
另一位北大博士、评论家李云雷表示,小说堂而皇之地影射北大。“批评北大当然可以,但这样无中生有地‘影射’,却是批错了地方,又用力过猛。作者对大学与文化界的情况及其运作机制很不了解,却装作一副了然于心的样子,又施之于猛烈的批评,批评不到点子上,隔靴搔痒,有些可笑。”

合并图册
阎连科说,那些认为他贬损知识分子的人显然是高看他了,“我没有那么大的能耐与力量,我只是写我自己,我只是描写了我自己飘浮的内心;只是体会到自己做人的无能与无力,并因此常常感到一种来自心底的恶心。我无意影射任何知识分子。”阎连科认为,他不熟悉大学,他在《风雅颂》中所写的乡村也不是现实中的乡村,“我笔下的‘大学’和‘乡村’由此不类不伦,如果有人对号入座那将是最大的荒诞。”
《我与父辈》引争议

阎连科
阎连科写道:“从此,记住了他们在村里的不劳而获和偷鸡摸狗,记住了他们在我们乡村如度假一样的生活。不太明白,我们乡村本就田少粮少,革命、时代和伟人为何还要派这些城里的孩子,到这儿祸害乡村的人们。也就盼着他们赶快离开,回到他们家里,让城市乡村,两相疏离,彼此平静,相安无事。”本以为轻描淡写的勾勒,却引来争议声无数,更有知青后代在凤凰网论坛发表声讨帖“阎连科为何要妖魔化知青?!”,众多知青及其后代参与讨论,指责阎连科曲解历史,愤愤之情溢于言表;不过其中也不乏网友认为,这些描述不同于以往知青口中的自述,而是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角度出发,刻画的相对比较客观。
中国当代作家方方评:阎连科近年写了不少反映变形社会、怪诞人生的作品,与卡夫卡气质很相近。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