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
1963年1月
出生
1963年1月生于江苏苏州。
1983年
首次在杂志上发表作品,走上写作之路
1983年,《飞天》第四期发表了苏童生平第一组诗(以本名童忠贵发表)。《星星》诗刊也发表了苏童的一组诗《松潘草原离情》。同年在《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
1987年
发表首部小说
1987年,短篇小说《桑园留念》发表在《北京文学》第二期,这篇小说被认为是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

1987年
因作品一举成名,成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
1987年在《收获》的第五期发表了《1934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同洪峰、格非等一起成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之一,小说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叙述语言,成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

1988年
代表作被改编为电影并获奖
1988年在《收获》杂志发表个人最著名的代表作《妻妾成群》,后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并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2006年12月15日
在作家富豪榜排名第四,引发关注
2006年12月15日,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苏童以九百万元的版税收入,列作家富豪榜第四位,引发广泛关注。

2010年
凭借作品获鲁迅文学奖
2010年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2015年3月21日
受聘成为北师大驻校作家
2015年3月21日下午,接过了北师大校长董奇、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的聘书,成为贾平凹、余华、严歌苓之后的北京师范大学第四位驻校作家。
1963年1月
出生
1963年1月生于江苏苏州。
1983年
首次在杂志上发表作品,走上写作之路
1983年,《飞天》第四期发表了苏童生平第一组诗(以本名童忠贵发表)。《星星》诗刊也发表了苏童的一组诗《松潘草原离情》。同年在《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
1987年
发表首部小说
1987年,短篇小说《桑园留念》发表在《北京文学》第二期,这篇小说被认为是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

1987年
因作品一举成名,成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
1987年在《收获》的第五期发表了《1934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同洪峰、格非等一起成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之一,小说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叙述语言,成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

1988年
代表作被改编为电影并获奖
1988年在《收获》杂志发表个人最著名的代表作《妻妾成群》,后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并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2006年12月15日
在作家富豪榜排名第四,引发关注
2006年12月15日,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苏童以九百万元的版税收入,列作家富豪榜第四位,引发广泛关注。

2010年
凭借作品获鲁迅文学奖
2010年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2015年3月21日
受聘成为北师大驻校作家
2015年3月21日下午,接过了北师大校长董奇、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的聘书,成为贾平凹、余华、严歌苓之后的北京师范大学第四位驻校作家。

收起
早年经历

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教育经历

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1975到1980年间,在苏州39中就读,“功课不错,尤其是作文深得老师赏识。”
1980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这个时候苏童开始大量写诗,后来转为狂热地写小说,但是总是被退稿。
写作经历
1983年,《飞天》第四期发表了苏童生平第一组诗(以本名童忠贵发表)。《星星》诗刊也发表了苏童的一组诗《松潘草原离情》。也是这一年,还在读大三的苏童在《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

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1987年,短篇小说《桑园留念》发表在《北京文学》第二期,这篇小说被认为是自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该年在《收获》的第五期发表了《1934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同洪峰、格非等一起成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之一,小说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叙述语言,成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

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1990年,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8年,和余华、毕飞宇、莫言等一起参加意大利都灵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题为“为何写作”。
90年代之后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先后发表、出版了《妇女生活》《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菩萨蛮》等小说。
2003年8月,出席了由新加坡举办的两年一度的新加坡“作家节”,此次参加的还有旅英中国女作家虹影及中国台湾作家焦桐。分别与焦桐和虹影在8月23日和24日开展讲座并发表了演讲。9月,新加坡“金笔奖”揭晓,苏童、虹影任评委。

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碧奴》。
2006年3月,出席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Man香港国际文学节”,出席这次文学节的还有二○○五年布克奖得主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等四十余位国内外 作家。8月30日,新作《碧奴》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首发,这是全球首个同步出版项目“重述神话”中的首部中国神话作品,随后在全球十五个国家推出。《碧奴》也于同年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六年度杰出作家”提名。9月1日,北京大学召开“苏童新作《碧奴》学术研讨会”,陈晓明主持会议,与会者有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也参加了此次会议。12月15日,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苏童以九百万元的版税收入,列作家富豪榜第四位,引发广泛关注。
2007年7月,参加“中德·名城·名家·名作”城市推广交流活动。由中国当代文学先锋代表作家苏童和德国知名文学家米歇埃尔·罗斯博士为两国代表,互访两个半月。八月,他应歌德学院邀请去莱比锡做住市作家,在莱比锡生活了三个月,并作有《莱比锡日记》,这次德国行成为了苏童在德国的最美好的经历,而《河岸》也正是在这 期间开始动笔的。
2009年,出版《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和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被认为是自己2009年之前为止最好的作品。
2013年,新长篇小说《黄雀记》在《收获》(2013年第3期)发表,囿于篇幅限制,他给小说动了个小手术,删改了约五万字。足本的《黄雀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区别于前一部长篇小说《河岸》,这一次,苏童在知天命之年回到了他为读者所熟悉的“香椿树街”题材。
2015年3月21日下午,接过了北师大校长董奇、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的聘书,成为贾平凹、余华之后的北京师范大学第四位驻校作家。
2018年,出版合著《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黄雀记》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同年,凭借短篇小说《玛多娜生意》获得百花文学奖。
2021年2月,担任第一届凤凰文学奖评委。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演艺经历
2021年8月28日,综艺《朗读者》第三季官宣了阵容,苏童加盟。9月19日,参演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中国大陆上映。
2022年9月8日晚,参加的由《收获》杂志与收获App联合发起的线上文学漫谈活动“无界文学夜”在微信视频号播出。
情感生活
1987年,与中学同学魏红结婚。
1989年2月,苏童的女儿天米降生。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获奖结果 |
2019年4月12日 | 第15届十月文学奖散文奖 | 《拜访伊凡·克里玛先生》 | 获奖 |
2019 | 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 《玛多娜生意》 | 获奖 |
2018 | 第五届汪曾祺文学奖 | 《万用表》 | 获奖 |
2017 | 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 《万用表》 | 获奖 |
2015 |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 《黄雀记》 | 获奖 |
2014 | 腾讯书院文学奖 | 获奖 | |
2013 | 江苏省2013中华文化人物 | 获奖 | |
2012 | 第二届郁达夫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 《香草营》 | 提名 |
2010 |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 《茨菰》 | 获奖 |
2010 | 第十四届百花奖 | 《香草营》 | 获奖 |
2010 | 年度杰出作家 | 《河岸》 | 获奖 |
2009 | 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 | 《河岸》 | 获奖 |
2009 | 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 | 获奖 | |
1992 | 庄重文文学奖 | 获奖 |

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2006年3月,出席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Man香港国际文学节”。
2007年7月,参加“中德·名城·名家·名作”城市推广交流活动。
2020年1月18日,苏童以“品荐人”的身份出席2019阅文原创文学风云盛典。
2020年12月30日,任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九届委员会顾问。
2021年12月16日,苏童当选为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
2021年12月16日,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中、短篇小说
80年代创作
作品题目 | 发表年份 | 所发期刊 |
第八个铜像 | 1983年 | 《青春》第七期 |
空地上的阳光 | 1984年 | 《青年作家》第四期 |
白洋淀 红月亮 | 1986年 | 《钟山》第一期 |
祖母的季节 | 1986年 | 《十月》第四期 |
桑园留念 | 1987年 | 《北京文学》第二期 |
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 | 1987年 | 《上海文学》第二期 |
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 1987年 | 《收获》第五期 |
算一算屋顶下有几个人 | 1987年 | 《钟山》第五期 |
蓝白染坊 | 1987年 | 《花城》第五期 |
故事:外乡人父子 | 1987年 | 《北京文学》第八期 |
丧失的挂花生之歌 | 1987年 | 《作家》第八期 |
周梅森的现在进行时 | 1988年 | 《中国作家》第二期 |
乘滑轮车远去 | 1988年 | 《上海文学》第三期 |
水神诞生 | 1988年 | 《中外文学》第三期 |
死无葬身之地 | 1988年 | 《中外文学》第三期 |
你好,养蜂人 | 1988年 | 《北京文学》第四期 |
井中男孩 | 1988年 | 《花城》第五期 |
怪客 | 1988年 | 《作家》第五期 |
祭奠红马 | 1988年 | 《中外文学》第五期 |
罂粟之家 | 1988年 | 《收获》第六期 |
平静如水 | 1989年 | 《上海文学》第一期 |
杂货店的女人 | 1989年 | 《时代文学》第二期 |
仪式的完成 | 1989年 | 《人民文学》第三期 |
舒农或者南方生活 | 1989年 | 《钟山》第三期 |
逃 | 1989年 | 《青年文学》第三期 |
南方的堕落 | 1989年 | 《时代文学》第五期 |
妻妾成群 | 1989年 | 《收获》第六期 |
(参考资料:苏童文学年谱)
90年代创作
作品题目 | 发表年份 | 所发期刊 |
已婚男人杨泊 | 1990年 | 《作家》第四期 |
棉花地、稻草人 | 1990年 | 《青春》第四期 |
妇女生活 | 1990年 | 《花城》第五期 |
女孩为什么哭泣 | 1990年 | 《时代文学》第五期 |
狂奔 | 1991年 | 《钟山》第一期 |
我的棉花、我的家园 | 1991年 | 《作家》第一期 |
吹手向西 | 1991年 | 《上海文学》第二期 |
另一种妇女生活 | 1991年 | 《小说界》第四期 |
离婚指南 | 1991年 | 《收获》第五期 |
像天使一样美丽 | 1991年 | 《小说林》第六期 |
木壳收音机 | 1991年 | 《人民文学》第七、八期 |
西窗 | 1992年 | 《漓江》春号第一期 |
十九间房 | 1992年 | 《钟山》第三期 |
回力牌球鞋 | 1992年 | 《作家》第四期 |
沿铁路行走一公里 | 1992年 | 《时代文学》第五期 |
来自草原 | 1992年 | 《芳草》第五期 |
园艺 | 1992年 | 《收获》第六期 |
刺青时代 | 1993年 | 《作家》第一期 |
烧伤 | 1993年 | 《花城》第一期 |
一个朋友在路上 | 1993年 | 《上海文学》第一期 |
狐狸 | 1993年 | 《小说家》第二期 |
仄呢绒鸭舌帽 | 1993年 | 《小说家》第二期 |
第五条路 | 1993年 | 《新生界》第四期 |
纸 | 1993年 | 《收获》第六期 |
与哑巴结婚 | 1994年 | 《花城》第二期 |
什么是爱情 | 1994年 | 《江南》第三期 |
美人失踪 | 1994年 | 《作家》第三期 |
小莫 | 1994年 | 《大家》第三期 |
民丰里 | 1994年 | 《啄木鸟》第四期 |
肉联工厂的春天 | 1994年 | 《收获》第五期 |
桥边茶馆 | 1994年 | 《青年文学》第七期 |
一个叫板墟的地方 | 1994年 | 《青年文学》第七期 |
一朵云 | 1994年 | 《山花》第十期 |
饲养公鸡的人 | 1995年 | 《钟山》第一期 |
那种人(二篇) | 1995年 | 《花城》第三期 |
种了盆仙人掌 | 1995年 | 《特区文学》第三期 |
十八相送 | 1995年 | 《芙蓉》第四期 |
把你的脚捆起来 | 1995年 | 《上海文学》第五期 |
蝴蝶与棋 | 1995年 | 《大家》第五期 |
三盏灯 | 1995年 | 《收获》第五期 |
亲戚们谈论的事情 | 1995年 | 《大家》第六期 |
玉米爆炸记 | 1995年 | 《长江文艺》第七、八期 |
花生牛轧糖 | 1995年 | 《湖南文学》第七、八期 |
流行歌曲 | 1995年 | 《广州文艺》第八期 |
棚车 | 1995年 | 《东海》第九期 |
小猫 | 1995年 | 《东海》第九期 |
犯罪现场 | 1996年 | 《花城》第一期 |
霍乱 | 1996年 | 《天涯》第一期 |
公园 | 1996年 | 《作家》第一期 |
表姐来到马桥镇 | 1996年 | 《萌芽》第一期 |
声音研究 | 1996年 | 《收获》第二期 |
红桃Q | 1996年 | 《收获》第三期 |
新天仙配 | 1996年 | 《收获》第三期 |
灼热的天空 | 1996年 | 《大家》第五期 |
世界上最荒凉的动物园 | 1996年 | 《山花》第六期 |
两个厨子 | 1996年 | 《收获》第六期 |
天使的粮食 | 1996年 |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第十一期 |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 1997年 | 《收获》第一期 |
海滩上的一群羊 | 1997年 | 《上海文学》第三期 |
神女峰 | 1997年 | 《小说家》第四期 |
八月日记 | 1997年 | 《雨花》第九期 |
他母亲的儿子 | 1997年 | 《雨花》第九期 |
小偷 | 1998年 | 《收获》第二期 |
过渡 | 1998年 | 《人民文学》第三期 |
人造风景 | 1998年 | 《十月》第五期 |
开往瓷厂的班车 | 1998年 | 《花城》第六期 |
群众来信 | 1998年 | 《收获》第五期 |
向日葵 | 1999年 | 《大家》第一期 |
拱猪 | 1999年 | 《上海文学》第一期 |
古巴刀 | 1999年 | 《作家》第一期 |
水鬼 | 1999年 | 《收获》第一期 |
巨婴 | 1999年 | 《大家》第二期 |
你丈夫是干什么的 | 1999年 | 《大家》第三期 |
新时代的白雪公主 | 1999年 | 《大家》第四期 |
肉身凡胎的世界 | 1999年 | 《东海》第五期 |
独立纵队 | 1999年 | 《大家》第五期 |
奸细 | 1999年 | 《大家》第六期 |
天赐的亲人 | 1999年 | 《青年文学》第八期 |
大气压力 | 1999年 | 《人民文学》第十期 |
驯子记 | 1999年 | 《钟山》第四期 |
(参考资料:苏童文学年谱)
2000年以后创作
作品题目 | 发表年份 | 所发期刊 |
一棵歪歪斜斜的树 | 2000年 | 《短篇小说》第一期 |
露天电影 | 2000年 | 《科技致富向导》第一期 |
遇见司马先生 | 2000年 | 《钟山》第五期 |
白杨和白杨 | 2000年 | 《作家》第七期 |
七三年冬天的一个夜晚 | 2000年 | 《天涯》第七期 |
桂花连锁集团 | 2000年 | 《收获》第二期 |
伞 | 2001年 | 《收获》第一期 |
女同学们二三事 | 2001年 | 《花城》第四期 |
小舅理生 | 2002年 | 《山花》第七期 |
点心 | 2002年 | 《书城》第十期 |
白雪猪头 | 2002年 | 《钟山》第一期 |
人民的鱼 | 2002年 | 《北京文学》第九期 |
茨菰 | 2007年 | 《钟山》第四期 |
香草营 | 2010年 | 《小说月报》第八期 |
(参考资料:苏童文学年谱)
长篇小说
作品名称 | 出版年份 | 出版社 |
米 | 1996年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菩萨蛮 | 1997年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蛇为什么会飞 | 2002年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红粉 | 2004年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武则天 | 2004年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我的帝王生涯 | 2005年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碧奴 | 2006年 | 重庆出版社 |
河岸 | 2010年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黄雀记 | 2013年 | 作家出版社 |
散文集
作品名称 | 出版社 | 出版年份 |
捕捉阳光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1996年 |
寻找灯绳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1995年 |
河流的秘密 | 作家出版社 | 2009年 |
其他作品
作品名称 | 出版社 | 出版年份 | 备注 |
《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 | 北京联合出版社 | 2018年 | 合著 |
童年视角

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正因为孩子是旁观者,所谓意识形态是干净的,对时代的细节记忆比参与者更加清晰。特别原始的生命,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负担,对事物的本质会有直觉,那种东西值得保存,值得追寻,是难以训练的。

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正是童年的所见所闻,让苏童“少年老成”。当他开始写作时,意识到这是多么重要的财富。也因此,苏童认为“童年生活其实一直在我们身上延续甚至成长”,并把童年生活视为他写作的最大秘密。他说:“我认为热爱也好,憎恨也好,一个写作者一生的行囊中,最重那一只也许装的就是他童年的记忆。无论这记忆是灰暗还是明亮,我们必须背负它,并珍惜它,除此,我们没有第二种处理办法。”
女性视角
苏童擅长刻划女性形象,“红颜薄命”的古训,在苏童手里特别富有韵味。在他看来,也许“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苏童笔下的女性那种绝望、凄苦、孤寂,沉重得令读者深感压抑与窒息。小说《妻妾成群》中描述了颂莲由一个女学生变成大户陈家四姨太,渐渐溶入陈家大院的争风吃醋中,目睹陈家女人的一个一个的悲惨命运,最终连自己也变成了疯子。《红粉》中的秋仪和小萼由“茫茫世界难以改变”的姐妹关系,因为一个男人而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妇女生活》中的娴,错误的把解放自己的使命寄托在一个主导她的男人身上,以至于在男人短暂的温情中走完了自己心酸而坎坷的一生。《茨菰》中被家人要求“换婚”的女孩,在经历过城里生活之后,还是无奈地回到农村,嫁给了当初要嫁的那个患有羊癫疯的丈夫……
这些角色有类似的心性,同样的命运。一直以来,苏童被誉为“最了解女人、最擅写女性的男作家”。
其实,苏童对女性的了解基本上都来自对童年观察与感受的回忆与思考。书中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各种各样女人的身影隐现其间。她们有评弹家、教师,也有裁缝、小贩等底层人物。这些人物成为苏童写作的重要财富。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对历史的“书写”,是由档案或文本组成的东西。因为这样的“书写”,历史就打上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其客观性必然受到质疑,甚至历史就是表达不同集团利益的话语。因此,历史不但不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反而与文学一样总体上也是虚构。缘于这样的理解,新历史主义小说所描写的历史都是小说家们虚拟或假想的历史,或者说他们把笔下的生活披上了一件“历史”的外衣,即使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在作品中往往也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点缀。
苏童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里所写的燮国宫廷,就是他“随意搭建的宫廷”,所写的故事也是他“按自己喜欢的配方勾兑的历史故事”。在这里,历史仅仅是一件外衣,一个衬托人物表演的布景,他的目的是以历史为道具,描写、探索人性中复杂的方面。
现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认为苏童的《妻妾成群》是“新历史小说”最精致的作品之一。他这样评论该小说的艺术特色:“由‘一夫多妻制’生成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是这篇小说的核心意念。由于整个小说基本上是以颂莲的单一视点来叙事,苏童因而得以施展了他那种非常细腻精微的文字魅力,他极善于捕捉女性身心的微妙感受,在生存景象的透视中融入深邃的人性力量。”
先锋特征
小说的主题意象
苏童的大多数小说虽然选择的是古老的中国化的素材,但摆脱话本小说惩恶扬善的叙述目的,放弃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叙事伦理,是苏童赋予老故事的新内涵。
苏童小说先锋性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为,小说的主题意象。苏童小说的主题意象,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特点,他以个性化的主题话语,替代了传统小说的主题话语。其小说的主题意象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形式:1、精神的还乡和现实的逃亡。从《香椿树街的故事》到《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再到现实生活中的世俗男女,到处都可以看到逃亡者的形象。不管是城市或是乡村,现实或是历史,这些只是苏童小说的背景不同而已。他一直用两幅不同的笔墨书写着人生,城市的狰狞和乡村的温柔重叠更替,他总是不断地徘徊在城乡之间,并在努力地寻找生命中的某种东西。2、人性的暴力和温情。在苏童很多小说里,人性不再神圣而光辉,而是一种罪恶和麻木;人的生命过程不再和谐完美,而是一种滞重和残缺。《我的帝王生涯》中的黄埔夫人和瑞白,《武则天》中的武后,《城北地带》和“香椿树街”中许多的市民人物,都可以看到人性的恶与卑贱。3、死亡关怀和生命意识。苏童在小说中通过写生命的萎缩、扭曲、躁动来激起重塑民族灵魂的愿望。
意象的极致发挥
意象的运用,是“先锋派“小说的特点之一。苏童在小说中,它把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生活独特的领悟和审美观念。他的意象创造极具表现力和创造性,这使他的小说总是带着很多神秘、奇幻的色彩和供读者思考的意蕴。在”香椿树街“系列中,河与街这两个意象,几乎在所有小说中都出现过。意象的创造,使苏童的小说表现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产生了如梦幻、传说、神话一样深邃的玄秘的本性意味。小说中这些意蕴总是牵动着人物的命运,暗示着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

苏童[中国当代作家]
陈建功(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苏童是一个安静的写作者,他始终保持着一份平静的心情,平静的生活,他自称是“老农”,像菜农一样种自己的地,把菜提到市场上去卖。正因为苏童总是保持着一种静气,使得他的作品也变得平静,使他获取了一种飞跃现实、超越日常生活的跃动和鲜活的想象力,使他对人性、人心、人情能做更深的开掘,有更多的发现。
雷达(中国作协创研室评论家):苏童的短篇小说是他的作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让你快乐却笑不起来,辛酸却哭不出来,展现的是复杂的人性,传达了一种无法言传的心理体验。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苏童的小说非常简单,能用简单的叙事去讲述一个生活中并不简单的事,没有太多的技巧,也没有微言大义,但读后却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让你品味。大多数作家会有意识地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追求尖锐、深刻和力度,而苏童的小说往往在简单的还原中,蕴含了太多东西让你去体会。他用温情的目光看复杂的世界,看人性,这样的作品往往让你忘不了。
著名作家格非说:“毫无疑问苏童是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大师、巨匠,代表了短篇小说最高的程度”。但在中长篇上,他判断苏童至今未使出真正的力量:“这么多年,苏童一直没用特别大的力气就把那些非常出色的作品写出来了,所以我觉得他至少还可以写20年,还有更好的作品还在呼唤你去将它释放出来。”
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分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苏童不间断地创作了200多篇短篇小说,其创作冲动和作品数量均值得肯定。王安忆认为,苏童擅用隐喻的方式,以有趣的“谜面”引导读者去揭开“谜底”。
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认为,多年来苏童笔耕不辍,几乎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尝试在自身变化中寻求突破。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王干说,纵观中国的先锋派作家群,苏童好比是“场上的守门员”,他并未发表过“先锋派宣言”或参加具有标志意义的活动,不如“前锋”般活跃,但值得注意的是,苏童的长篇新作《河岸》可谓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文学的集大成者。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知名文学评论人程德培等指出,苏童作品对中国电影文学、女性题材小说的影响固然不容忽视,但更重要的是他坚持了对文学意向表达的探索。
自八十年代成名以来,苏童一直以充沛、稳健的创作姿态活跃于当代文坛,是最受读者欢迎,也是国内外评论界最为关注的作家之一。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认为苏童作为新世纪十年,乃至贯穿这三十年文学最为重要的作者之一,研讨交流他的文学创作,对于中国文学三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有着非常典型的意义。
吴俊认为不同于五十年代出生的对“文革”有过切身经历的一辈作家,苏童的生活和知识体系处于“文革”之后的大环境下,他的出现冲破了前几代作家阴影的笼罩,代表着“文革”之后中国新一代作家的崛起,是主要的标志人物之一。
诗人欧阳江河认为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先锋作家笔下的文本逐渐摆脱了形式的追求,更为尊重个人体验,重塑生动的人物形象,追寻价值意义。他们恢复对人的基本关怀,思考人们的精神困境。对先锋作家们做出的转变,苏童对此贡献极大。
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组委会在给苏童的授奖辞中称“苏童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一个能在语言中创造世界的作家。他用一种温和的叛逆、典雅的想象和语词的感性之美,为自己建构了一个丰盈、浩大的文学王国,并由此标示出当代中国在文学虚构和精神想象上业已抵达的高度。他的小说散发着纤细的忧伤和一种近乎颓唐的美,那种黯然和心痛,一直令人难以释怀。他在二○○九年度出版的《河岸》,依旧陈述历史和现实重压下的个人记忆,如此荒诞,又如此真实,个人的卑微和高尚在以意识形态为主体的伟大叙事中,渐渐被抽象成了一个无,而权力对日常生活的修改,又让我们看到,在扭曲的时代里根本造不出笔直的人性。苏童以轻逸写繁复,以叙事呼应抒情,以宽恕之心解读历史的专断和个人的欲望,他的写作,是关于灵魂的叙事,也是一门个体生命如何自我展开的学问。”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