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理
王晓理,湖北人,中国女子羽毛球运动员。
王晓理的母亲李汉珍从前是羽毛球运动员,年青时曾和李玲蔚、关渭贞等世界冠军集训,至1984年退役。
受着母亲的影响,王晓理5岁起就被送到体工队跟随教练孔庆霞开始学打羽毛球;至2005年12月,首度入选中国国家羽毛球队二队。
2006年,王晓理参加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夺得女双冠军(联同马晋)及混合团体亚军。
2010年11月,王晓理代表中国出战广州亚运会,参加羽毛球比赛的女子双打(联同于洋)及团体项目,夺得一金一银的佳绩。来源22岁的王晓理2008年才进入国家队,短短两年时间,她和马晋的组合已经登上了世界第一。去年一年时间里,王晓理与马晋搭档,拿下了世锦赛女双季军、马来西亚公开赛、法国公开赛、日本公开赛和中国香港公开赛四站超级赛的女双冠军,与同龄的国外对手相比,她确实已经算得上是身经百战的世界级名将。
2013年
2013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3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3年羽毛球世锦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3年羽毛球亚锦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3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3年韩国羽毛球公开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2年
2012年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总决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2年总决赛女双冠军
2012年尤伯杯冠军成员
2012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双亚军
2012年韩国羽毛球公开赛女双四强
2011年
2011年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总决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1年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1年中国香港羽毛球超级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1年法国羽毛球超级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1年丹麦羽毛球超级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1年伦敦羽毛球世锦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1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领奖
2011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领奖
2011年印尼羽毛球超级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1年亚洲羽毛球锦标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1年第101届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1年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韩国公开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1年马来西亚公开赛女双四强
2010年
2010年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总决赛女双冠军
2010年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香港公开赛中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0年广州亚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亚军(与于洋)
2010年广州亚运会羽毛球女子团体冠军
2010年日本羽毛球超级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0年羽毛球大师赛女双冠军(与于洋)
2010年第22届尤伯杯亚军成员
德国羽毛球公开赛女双冠军
2009年
2009年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季军
第婡洎5頭條届东亚运动会(香港)羽毛球女团冠军
第5届东亚运动会(香港)羽毛球女双亚军
十一运会女子团体季军、女子双打亚军(与赵芸蕾)
2009印度世锦赛女双季军(与马晋)
2009马来西来公开赛女双冠军(与马晋)
2009印度公开赛女双冠军(与马晋)
2009年亚锦赛女双冠军(与马晋)
2009年法国公开赛女双冠军(与马晋)
2009年中国大师赛混双冠军(与陶嘉明)
2009年日本公开赛冠军(与马晋)
2009年中国香港公开赛女双冠军(与马晋)
初次相识
初次相识,两女生互有好感
从2010年9月正式以国羽新组合的身份亮相,到2011年2月底,仅仅半年光景,于洋和王晓理就在两人携手参加的七项大赛中夺取了五个单项冠军,一个团体冠军和一个单项亚军。这不仅让教练员们看到了当初忍痛拆对组建“强强联合”的效果,更增加了姐妹俩并肩战伦敦的信心。
回首往昔,10年之前,相互陌生的两张面孔就曾邂逅于茫茫人海。2001年的全国锦标赛上,当时年仅13岁的王晓理第一次见到于洋。在她的记忆中,这个“眼睛很大,皮肤白皙,长得非常漂亮”的东北女孩令其印象深刻。在场边观察了一阵子,发现这姑娘球打得也不错,晓理心中暗暗竖起大拇指:她很优秀!对于这幕场景,忘性大的于洋根本想不起半点细节。她只依稀记得,自己是在2004年全国锦标赛团体赛上认识了王晓理。再往后,就一竿子扎到了国家队。
2005年底,王晓理正式进入国家队二队。也是那一年,已经晋升一队的于洋开始和原搭档杜婧在国际赛场展露锋芒——她们击败了当时国羽女双的顶梁柱高崚/黄穗,获得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大师赛冠军。实力上存在客观差距,让于洋和王晓理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拉家常、扯闲篇。关于打球,关于人生,基本都归入谈话的“盲区”。
但是,于洋和王晓理却一直彼此欣赏。女孩子之间的“喜欢”,大都很感性,讲不出太多道理:或因为性格相仿,或因为爱好相同,有时候甚至可以因为一句话很贴心便互生好感。她们俩,就属于这种“跟着感觉走”的类型。
于洋有个习惯,与人交往,很重视最初印象。尽管全国锦标赛上的王晓理并没有在她的心中留下太多烙印,但随着晓理进入国家队,两人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闲聊几次后,于洋逐渐感觉,这个大大咧咧、爱说爱闹的湖北姑娘,反倒有着东北女孩一样的豪爽和幽默,亲切感油然而生。而王晓理则觉得于洋始终像个大姐姐,即便是后来加冕奥运冠军,也依然很随和。这种真诚、不伪装的性情正是王晓理最喜欢、最敬佩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保留一切原始的惊艳,当然是美妙的境界。但冥冥之中,命运却为互有好感的于洋和王晓理推开一扇门,引领她们向彼此逐步迈进。
重新配对
重新配对,小姑娘“三缄其口”
2010年,王晓理早已完成从二队向一队的跨越,这使她和于洋有了更深层交流的平台。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大姐”,于洋和晓理聊天的内容不再拘泥于“最近有什么新电影”、“哪里开了家新菜馆”、“某某明星又离婚了”等琐碎八卦的话题。当看到晓理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一些失误,热心的于洋便开始主动提醒小师妹。
而这一年,对于国羽大军的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不平凡的。5月,女队兵败吉隆坡,丢掉蝉联6届的尤伯杯。痛定思痛,教练组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为了伦敦奥运会,必须拆对重组。考虑到杜婧年龄在增长,伤病在增加,进攻的威胁慢慢减弱,不再适合继续跟于洋搭档,教练组经过研究后,相中了进攻能力和移动能力都出类拔萃的王晓理。女双主教练陈其遒对她们寄予厚望:“如果配合好的话,她俩能形成速度快、压迫感强、进攻犀利的一对组合,会很有特点。”
明确工作重心之后,教练员们开始寻思用什么方式和相关队员交流比较好。无论是于洋/杜婧,还是王晓理/马晋,都已配对多年,彼此谙熟,日久生情。现在突然要把她们分开,肯定会别扭一阵子。况且,尽管从尤杯归来后所有队员都投入到羽超联赛的繁忙中,但整个女队却始终弥漫着一片阴郁气息。因此,潘莉和陈其遒两位教练决定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联赛休战期的一天,潘莉将刚刚返回北京的王晓理单独叫进自己的房间谈心。起初,晓理觉得这次谈话只是“例行公事”,无非是教练员定期了解队员的想法而已。可聊了没几句,她便心生狐疑:说话一向开门见山的潘导今天怎么绕起弯子,语气也没了那股坚定果断劲儿。直到王晓理清楚地听见“如果让你和于洋搭档,你有没有心理准备”时,她终于明白了教练找自己谈话的目的。王晓理愣住了,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虽然此前她或多或少捕捉到一些“风声”,而且自己在联赛中的搭档恰好就是于洋,但真正从教练口中得到拆对重组的信息,晓理还是感觉太突然。
再面对于洋时,一股莫名的压力让她有些透不过气。晓理心里盘算着:这位年轻的奥运冠军即将成为我的新搭档,我会不会拖人家后腿?从前,她是我学习的榜样和目标,也是比赛中的对手,现在转眼变成同伴,我该怎么做才不会让她失望?而于洋也明白:其实晓理开朗的外表之下有颗敏感的心。她跟杜婧有着太多不同,沟通上需要寻找新的方式。
就这样,对重组结果心照不宣的她们“各怀心事”地度过了整个联赛。表面上,两位姑娘还是大大咧咧,谈笑风生。但涉及到赛场上的问题,王晓理便安静下来,她克制自己不要急于发表意见,只是用心去听于洋的想法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未来的新搭档。于洋当然不会强行“撬开”王晓理的嘴巴,而是像剥竹笋似地,将自己的想法层层深入,娓娓道来。她知道,晓理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她愿意等待同伴的回应。
首度征战
首度征战,新搭档敞开心门
新搭档要有熟悉磨合的过程;老搭档则更有难分难舍的情谊。2010年8月世锦赛前,尽管队里还没有正式宣布拆对重组的决定,但姑娘们早已心知肚明。无论是杜婧/于洋还是马晋/王晓理,都想用一枚世锦赛金牌作为分别的礼物。
命运像个顽童,在最不该嬉闹的时刻和姑娘们开了个玩笑:这两对搭档竟双双打入决赛,隔网而立,争夺彼此都望眼欲穿的荣耀。最终,大赛经验丰富的杜婧/于洋得到了命运的垂青,夺取多年来唯一没有染指过的冠军。而马晋、王晓理则在赛后哭成了泪人。输球只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姑娘们清醒地意识到:分手的大限已经来临。回到北京后,“唱白脸”的陈其遒果然宣布了决定。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口吻不容置疑。于洋和王晓理从此算是正式牵手,准备迎接9月中下旬举行的常州大师赛。这是她们搭档后参加的第一个国际大赛,能打成什么样子,两人心里都没底。
如果说王晓理在联赛中一直扮演“倾听者”的角色,那么,到了常州大师赛,对战术的针对性要求更高,她终于“憋”不住了。此时,于洋也看出同伴的心思,她非常渴望听听晓理的想法。但她们毕竟刚刚正式配对,又是打国际赛,两人一时间都不知道话该怎么说出口。
最初那两场球,她们打得很保守,遇到问题首先想的是能不能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而不是找同伴一起协调。用陈其遒的话来说:“她俩全在打个人能力,配合在哪儿呢?不是找两个水平高、能力强的球员凑在一起就叫‘强强联合’了。”
随着比赛的推进,对手的实力越来越强。于洋和王晓理实在绷不住了。她俩也记不清究竟是谁先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只记得话题像决堤洪水,来势汹汹,滔滔不绝。一开始,她们还只是浅浅地说些个人想法,慢慢地深入细化,就到了说出“为什么我会这样出球”,“为什么选择打这个点”,“什么情况下我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下一拍应该怎样准备”等细节的程度。
这次敞开心扉的谈话一直持续到凌晨四五点。此后,于洋与王晓理的配合逐渐多了起来,让教练和队友耳目一新。
携手亚运
携手亚运,好姐妹彼此信任
拿下常州大师赛冠军后,于洋、王晓理又在日本折桂。两站公开赛的历练,使新搭档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于洋发现,每当王晓理情绪不好或者精力不集中时,她打出的球就会漫无目的,“有点跟着感觉走,球从哪来就回哪去”。凭着她对搭档的认知,如果是在比赛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能侃”的于洋反而变得沉默了,她会让晓理自己去思考。因为通过这段时间的交流,于洋深知王晓理极不喜欢在盲目的时候听同伴“大放厥词”,讲个没完。待到晓理想明白了,她便会第一时间找于洋聊天。一来二去,两人就在越来越多的促膝长谈中建立起强烈的信任。
转眼来到11月,正当两位姑娘决意在广州亚运会上有所作为时,小小的意外却发生了。
从运动员村到天河体育中心羽毛球馆大约需要50分钟的车程。就在中国女团迎战韩国女团的前一天,爱睡觉的于洋在大巴车上“眯瞪”了一小会儿,起身时只觉得腰里别着劲儿,走到训练场,已经疼痛难忍。一向理智的于洋有些慌了神。她不想错过对韩国的“复仇”之战。要是搁在以前,王晓理可能也会急得团团转。但这次,她却一改往日的冲动,冷静地对于洋说:“别急,你就好好休息吧。”王晓理甚至根本就没考虑于洋不能上场的问题。直觉告诉她,搭档肯定会出现在团体赛上。“就算你没好,站在场上,我一个人也能打!”王晓理的话让于洋很感动。不仅仅因为同伴的安慰,更因为这份信任实在难能可贵。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于洋最终当然像电影里的英雄一般,关键时刻,如有神助,跟王晓理一起携手克敌。不过,在接下来的单项赛中,故事却峰回路转——决赛时,王晓理不慎扭伤了脚踝。这次,轮到于洋来安慰同伴了。
尽管丢掉冠军,但共患难的经历却让两颗心更亲近了。
亚运会期间,于洋和王晓理还经常通过微博沟通。之所以选择这个平台,是因为于洋看到了新搭档与老搭档的不同:晓理很敏感,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每当看到网上有些不太“客气”的评论,就会不开心。于是,于洋便尝试着在网络这个开放式的大平台上写一些话,来帮助同伴,鼓励同伴。对此,王晓理深表感激。
8月14日,2011年伦敦羽毛球世锦赛半决赛争夺,王晓理/于洋淘汰日本搭档前田美顺/末纲聪子顺利决赛。在女双决赛中,头号种子于洋/王晓理首局挽救一个局点以22-20险胜,最终以2-0(22-20、21-11)力挫队友田卿/赵芸蕾,夺得配对以来的首个世锦赛冠军,同时国羽也实现了在世锦赛该项目的10连冠。
配合不到两年,于洋和王晓理已经稳坐女双世界排名第一的宝座,而且也成为世界羽联历史上第一对积分超过10万分的组合。2011年,除了因伤退赛,于洋、王晓理所参加的每一站比赛都闯进了决赛;除了在马来西亚超级赛上负于队友田卿/赵芸蕾外,她们拿下了所有的冠军;在年末的世界羽联超级赛总决赛前,两人又收获了2011年世界羽联最佳运动员的殊荣。可以说,经过2011年,于洋/王晓理,已经成为中国女双最稳定的“金牌组合”。
搭档之间:默契天成
2011年,用“井喷”来形容于洋/王晓理的表现一点都不为过。在女双这样一个讲究配合、讲究默契的项目中,在这么短的配对时间里,她们是怎样这么快地融合在一起的?对此,于洋给出的答案是:“我们有天生的默契!”
“虽说我俩之前没有配合过,但是毕竟在一起训练那么长时间,互相之间非常了解。”于洋说,“从技术特点上来说,我俩很互补。我的网前技术比较好,王晓理后场的进攻很凶,而且控制范围很大,这样我们的配合有先天的优势。而且我是一个老队员,我在心理上比她成熟,经验上比她丰富,在场上可以帮助她调节心态,场下可以和她交流我的经验。而她作为年轻队员,在场上的激情和冲劲反过来又能带动我,我觉得这样的配合很好。”
对于搭档王晓理,于洋也不吝赞美之词:“晓理个人能力很突出,身体素质很好,她在场上的移动速度和跑动能力是她的特长,而且她的后场扣杀也很有威胁。和她配对,我心里的顾忌会少很多,打球时就更放得开,能把自己训练的东西全部表现出来。”
王晓理对搭档大姐姐则用了“尊敬”二字:“于洋的实力、她所取得的成绩、她对中国羽毛球队作出的贡献,都值得我去尊重。刚和她配的时候我压力很大,因为我那时什么都不是,而她是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和她配合之后,她会主动帮助我,和我沟通,在场上她会引导我,传授一些经验,包括在比赛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在配合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在世锦赛上,她虽然拿过冠军了,但是她在场上依然全力去打。其实她再拿任何冠军,对她来说都只是复制以前的辉煌,但她还是兢兢业业。”
奥运对手:没有绝对胜率
王晓理 生活照
于洋说:“奥运会前,我们还要参加一系列比赛,在比赛中找感觉,积累信心,同时保证系统训练,尽量减少伤病,以我为主准备奥运。”王晓理也说:“我和于洋要利用这些比赛去更好地磨合,去找比赛的状态。”
对于两个人的配合,王晓理还有更高的期望:“我俩的配合、默契还可以更上一个台阶,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我的不稳定,作为一个年轻运动员,我还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状态。希望通过接下来的比赛以及和教练、搭档的沟通,我能更成熟一些,不管遇到什么对手、什么困难,都会有一些好的方式方法去面对。如果做到这点,我们的实力还会更上一层楼。”
在2011年里,除了输给队友田卿/赵芸蕾一次,其余比赛,不管对内对外,于洋/王晓理都未尝败绩,外界认为她们已处于一种“无敌”的状态。对此,于洋纠正道:“其实在2011年,我们并没有和国外的主要对手打过很多次,基本上就是这对打一次,那对打两次,交锋很分散,所以我们并没有对某一对对手有绝对的胜率或者说绝对的优势。如果自己状态差一点或者发挥差一点,输掉比赛也不是不可能的。我们还是要认真准备与每一个对手的比赛,不断去努力,去进步,这样才能离我们奥运冠军的梦想更近一步。”
王晓理认为:“从奥运会角度来说,每一个对手都是最大的对手。站在奥运赛场上,每一个人的目标、心态都会不同,这也会影响到在比赛场上的发挥。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对选手都有一定的实力和我们抗衡,而在奥运会赛场上,偶然性是很大的。可能原来轻松连赢10次的对手,在奥运会上打得却很胶着,甚至还会赢你。所以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要在每一站比赛中发挥都很稳定,减少波动,这一方面给自己增加信心,另一方面也会给对手一定的心理压力。”
2015年12月13日凌晨,中国羽毛球队女双世界冠军、名将王晓理通过其个人微博发布“为自己勇敢地画上了句号”,确定从国家队退役。而在谈到今后的打算时,王晓理表示:不会离开自己热爱的羽毛球事业。
而对没能实现奥运夺冠梦想,王晓理直言:“有遗憾,但面对伤病的困扰,无奈会更多一点。”在谈及退役后的打算时,王晓理表示:“国家队已经批准了我的退役申请,现在首要任务是先把伤养好。以后我还是想从事羽毛球事业,毕竟我对羽毛球还是非常热爱的。”
故意输球
在2012年7月31日的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小组赛A组最后一场比赛中,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组合于洋/王晓理以14:21和11:21爆冷不敌韩国组合郑景银/金荷娜,由于双方在场上失误频频,击球不是出界就是下网,比赛时温布利体育馆内嘘声四起。
在这场比赛中,双方一开始就失误频频。于洋/王晓理以6:11进入局间休息。随后,双方的失误更加频繁,多次出现发球和击球出界、下网的情况。比赛监督在中途也走进场内提醒双方,从他的手势看是让双方积极进攻。
首局仅耗时不到10分钟,便以于洋/王晓理14:21失利而结束。温布利体育馆近6000名观众不时发出嘘声。第二局,场上局面如出一辙。于洋/王晓理和郑景银/金荷娜依旧失误连连,双方很少出现多拍回合。最终,于洋/王晓理很快以11:21再丢一局。与往常比赛结束时不同,本场比赛之后观众没有送上掌声,而是震耳的嘘声。
输球原因
2012年7月31日上午,中国的另外一对女双组合田卿/赵芸蕾在D组比赛中被丹麦组合莱特/彼德森击败,最终只位列D组第二。
如果此前两连胜的于洋/王晓理击败郑景银/金荷娜,那么她们将获得A组头名。根据淘汰赛对阵规则,A组第一和D组第二将在淘汰赛中同处上半区,如果两对组合顺利闯过四分之一决赛,将在半决赛中相遇。与此同时,郑景银/金荷娜也有可能和C组的韩国队友在四分之一决赛中相遇。
最终处罚
北京时间2012年8月1日晚,针对于洋/王晓理等八名羽毛球女双选手消极比赛,故意让球一事,国际羽联最终做出了最后的宣判。而在历经听证会以及羽联官员反复商讨和确认之后,中国组合于洋/王晓理也是同其他三对组合一同被取消了伦敦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