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库  > 所属分类  >  中医   

张镜人

张镜人,名存鉴,男,汉族,上海市人,主任医师,终身教授,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首届上海市名中医。
历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暨中医气血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医科大学教授、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顾问。全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顾问;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市中医药情报研究所顾问等职。曾任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政协上海市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先生出生于名医世家,其曾叔祖张骧云,以擅治伤寒,医德高尚而称誉社会,口碑极佳。先生幼承庭训,立志杏林,为第十二代传人。年未及冠,既学习古典文学,又攻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及历代名著。18岁开始单独应诊,虽属初出茅庐,但已显露头角,脱颖而出。1946年应国民党政府考试院举行的中医师考试,一榜成名。建国初期,先生率先关闭私人诊所,参加上海市卫生局工作,曾任中医科副科长、中医处正、副处长等职。筹建上海中医学院及中医医疗机构,为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先生一直潜心钻研医术,精益求精,对中医理论有深邃的造诣,且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吸取新知,甚有建树。在临床上有着丰富独到的经验与用药特色,颇多创新。如对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冠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有深入研究,疗效卓著,出了不少成果。建国以来,先生不仅在国内讲学,还十余度应邀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讲学,交流中医药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载誉而归。热忱培养中医新生力量,桃李满天下。先生急病人所急,经常奔赴全国各地及外域地区,悉心为病人解除苦痛,博得各界人士及广大患者的信任与称颂,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深受中医同道的爱戴与尊重,被香港报刊誉为“沪上中医第一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中医理论家,中医学家。
发表科研论文108篇,主编及参编著作有《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及《辞海?中医学科普普》等20部著作。曾获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奖。

人物生平编辑本段

早年经历

先生出生于名医世家,其曾叔祖张骧云;1923年出生于上海中医世家,为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

工作经历

1942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1945年独立挂牌应诊。
1946年参加国民党政府考试院举行的中医师考试中,高居榜首。
1954年出任上海市卫生局医疗预防处中医科副科长。
1990年成为全国首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91年,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4年,获“上海市名中医”。
2004年成立“张镜人首席名老中医工作室。
2005年担任广州海军医院的胃肠顾问。
2007年带领林烽教授研究口臭专题,研究出“双清平衡免疫疗法”。
2009年,荣获全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主要成就编辑本段

科研成就

曾创调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证实,疗效显著,打破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腺体萎缩不可逆转的观念,为防治胃癌开拓了新的途径,获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及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慢性肾功能衰竭采取清湿热以泄邪浊,益气阴而养营血的标本同治法,为临床所验证,获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

论文著作

发表科研论文108篇,主编及参编著作有《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及《辞海。中医学科》等20部著作。曾获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奖。
国学功底深厚,青少年即秉承中医讲求儒医相通、注重文化的传统,书法、诗词、绘画水平也日趋精进,尤其是古诗词造诣颇深。他每有感而发,思绪如潮,涌向笔端,佳篇天成,2006年结集出版有《张镜人诗集》。
晚年曾作《醉花阴》一首,述及平生情怀,值得后人吟咏,其中写道:中医宝库称丰富,本草饶研究。愿效李时珍,泽惠神州,亿万人增寿。

获得荣誉编辑本段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1994年荣获首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
1996年荣获中央保健委员会优秀保健奖。
1990年经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首届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
1995年获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

个人生活编辑本段

健康状况

因胃癌医治无效,于2009年6月14日上午9时28分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7岁。

社会任职编辑本段

曾任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学术观点编辑本段

张镜人一直潜心钻研医术,精益求精,兢兢业业,谨遵竭诚为人民服务的行为规范,在学术上恪守“茹古涵今,兼收兼蓄,立足临床,重在创新”的治学思想。
对内科杂病,颇崇景岳;外感热病则服膺叶、吴。临床治疗提倡遵经而不泥古,师法而不拘方,尝谓:用药如用兵,有攻有守,知常达变,贵在灵活,化裁在我,惟求取胜。
诊治热病,主张“表”与“透”,提出新感务求表透,不使入内;伏气务求透表,促其外达。“表”“透”之法,重在邪,所以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凡欲祛邪外解,或导邪由里出表,离不开“表”与“透”二法,而豆豉、豆卷兼具“表”与“透”的性能,最为适当。据此学术观点,治疗变应性亚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感染,取得良好效果。
对慢性胃炎,先生指出:胃痛一症,历代医家多主于寒,寒凝气滞,不通则痛。但从临床观察,脉证分析,慢性胃炎应属热郁气滞、或寒热夹杂之症,故立调肝理气、和胃清热之法,联系胃粘膜病变,腺体萎缩者,配合养营活血;肠腺化生者,配合祛,打破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腺体萎缩不可逆的观念,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在深入研究慢性肾炎过程中,先生提出:“慢性肾炎的内因为脾肾虚损,外因为湿热扰攘,徒益脾肾,则湿热之扰不已,专清湿热,则脾肾之虚难复,必须虚实并顾,标本同治。”确属真知灼见,在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领域中,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在慢性肾炎的肾功能衰竭期,症见面色晦滞,泛恶呕吐,舌质淡胖,常被视作脾肾阳虚,浊阴上逆,先生独持异议,认为主要是湿浊困聚,耗伤气阴及营血,阴损虽可及阳,但阳虚仅处于从属地位。治疗不应本末倒置,宜清湿热,以泄邪浊,益气阴而养营血。这些观点,已被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祖国医学继承和发扬的问题上,先生总的思路是“继承与创新互济”,常道:不继承就没有基础,不创新就缺乏活力,既要重视中医经典著作与各家学说的论述,又不能忽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祖国医学继承和发扬、补充与创新的重要性。先生利用胃镜观察胃粘膜色泽形态的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所见的红、白细胞与蛋白、管型,以及肾功能的测定,扩大了“望诊”的范围,丰富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肾炎的辨证内容,提供了治疗的启示。先生还和生物医学工程科技人员协作研制“脉象仪”,积极探索“切诊”的客观指征。还准备借助电子计算机来识别舌象,并研讨“闻诊”与“问诊”的信息输入途径,冀能延伸中医的四诊方法,为中医现代化作出贡献。

人物评价编辑本段

裘沛然赠诗《庆张镜人医师四秩寿辰》七律,其中写到:“借问江东吟咏者,风流人物属张生。”赞他能诗之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许明堂    下一篇 李振华

标签

参考资料

[1].  张镜人   
[2].  学术观点   
[3].  第一届国医大师——张镜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