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进良
教育经历
时间 | 院校 | 专业 | 学位 |
1985年9月—1985年 | 西安交通大学 | 核能与热能工程 | 学士 |
xx—1992年 | 西安交通大学 | 热能工程 | 硕士 |
xx—1995年 | 西安交通大学 | 热能工程 | 博士 |
工作经历
徐进良 工作
1997年11月至1998年5月,进入西安交通大学任教,担任副教授。
1998年6月至1999年12月,担任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项目经理。
2000年1月至2001年8月,担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
2001年9月至2002年5月,在美国圣母大学机械工程系做访问学者。
2002年6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进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工作,担任微尺度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徐进良 演讲
2009年4月,进入华北电力大学工作,担任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院长。
2011年4月,低品位能源多相流与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成立,担任实验室主任。
2013年11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2月,入选2012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徐进良主要从事大型火力发电机组节能、可再生能源热物理、先进核能系统热物理及微纳米尺度流动与传热等方向的研究。创新性成果包括压水堆事故喷放条件下的气液两相流声速模型、微纳米尺度边界条件绝对性及相对性、种子气泡传热原理与技术、及低品位能捕获与传递中的流型协同理论与技术等。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
截至2016年,徐进良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APEC发展基金项目等多项。由于他在超临界机组水动力学、大型压水堆事故条件下的多相流动与传热方面的工作,以及在微纳米尺度多相流动与传热方面的杰出工作,获得6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等。
承担项目
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担任职务 | 参考资料 |
2003年 | 微流体的分子动力学与连续介质力学的耦合模型及应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2004年 | 微/小昆虫飞行的仿生空气动力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2005年 | 采用热边界层中断概念强化硅基微通道传热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2008年 | 微纳米尺度流动与传热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
2008年 | 微汽泡执行器强化微混合的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2011年 | 大功率LED关键热物理问题的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2011年01月 | 锅炉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基础研究 |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 |
2012年 | 仿生表面微纳米尺度流动与相变传热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交流项目 | |
2013年 | 中低温热源驱动的有机工质朗肯循环热功转换的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2015年 | 相变传热装置多尺度协同性及构造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2017年11月 | 超高参数高效二氧化碳燃煤发电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 |
•论文著作&专利发明
截至2016年,徐进良参与编著英文专著2部,发表国际期刊论文180余篇,SCI他引2500余次,2014及2015年能源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主持召开2014年国际传热研讨会,担任微流体系列国际会议、传热及能源利用国际会议共同主席4次,做国际会议特邀报告20余次。
教学成就
人才培养
徐进良积极培育创新人才、推进实验室建设、拓展了团队国际化视野。2017年,徐进良作为团队负责人的“热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截止到2017年,徐进良已经培养出博士生20多名、硕士生30多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徐进良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时间 | 论文题目 | 作者 | 毕业院校 | 学位 |
2017 | 微尺度散热器结构优化及冷凝器流型调控结构改进研究 | 安宾 | 华北电力大学 | 博士 |
2017 | 管内及表面冷凝相分布调控实验研究 | 谢剑 | 华北电力大学 | 博士 |
2017 | ORC与非恒温热源换热匹配对工质筛选及系统性能的影响 | 于超 | 华北电力大学 | 博士 |
2017 | 环路热管多尺度毛细结构制备及性能研究 | 杨卧龙 | 华北电力大学 | 博士 |
2017 | 多尺度毛细芯环路热管传热特性研究 | 王野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7 | 有机朗肯循环多目标参数优化及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 王华荣 | 华北电力大学 | 博士 |
2017 | 铜管内壁改性超亲水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 李玉章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7 | 内插锥形丝网对水平管管内R245fa冷凝传热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 程愉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7 | 液滴碰撞亲—疏水性组合壁面过程的数值模拟 | 陈圆圆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7 | 硅基微通道内分相式冷凝换热实验研究 | 金武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7 | 有机朗肯循环实验研究及建模仿真 | 戚风亮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7 | 金纳米颗粒加速液滴在太阳光下蒸发 | 曹辉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7 | 丝网表面液滴撞击动态特性与临界渗漏准则 | 何孝天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6 | 低温有机朗肯循环变工况运行研究 | 杨绪飞 | 华北电力大学 | 博士 |
2016 | 三管式两相流相分布调控换热器实验研究 | 王子炫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6 | 有机工质朗肯循环驱动反渗透海水淡化建模研究 | 马晓林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6 | 低品位热能有机朗肯循环热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 | 邹景煌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5 | 小波分解方法分辨出跨越2到3个时间尺度的针肋型微通道沸腾传热机理 | 吕泽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5 | 倾斜管内R245fa对流冷凝传热的实验研究 | 邢峰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4 | 微纳米种子汽泡强化传热及抑制不稳定性研究 | 宗露香 | 华北电力大学 | 博士 |
2014 | CO2在螺旋管内流动与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 王淑香 | 华北电力大学 | 博士 |
2014 | 有机朗肯循环热源耦合机理及流型协同理论研究 | 陈奇成 | 华北电力大学 | 博士 |
2014 | 基于非等温模型的LED效率衰落及芯片结构优化研究 | 王天虎 | 华北电力大学 | 博士 |
2014 | 多尺度微细结构强化回路热管传热的研究 | 赵紫薇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4 | 高辐照度太阳能模拟器设计与实验研究 | 李子衿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4 | 低品位热能驱动的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筛选的研究 | 刘超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3 | 多尺度微细结构表面改善环路热管性能的研究 | 薛强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3 | 超临界二氧化碳管内对流传热数值模拟 | 杨传勇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3 | 毛细结构调控气液两相流型改善传热性能的研究 | 王伟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2 | 跨季节太阳能水箱蓄热供暖系统的计算与研究 | 王丽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2 | 新型平板热管对于大功率LED的散热性能研究 | 阿邦达 | 华北电力大学 | 硕士 |
2011 | 微流控系统中纳米流体换热性能研究 | 徐立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博士 |
2011 | 新型微燃气透平的研究设计 | 黄元东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硕士 |
2011 | 微推进系统中微喷嘴和微推力测量的研究 | 付健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硕士 |
2011 | 流动聚焦及微气泡操控强化微混合的实验研究 | 赖喜锐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硕士 |
2010 | 基于不同结构的微型推进器推进性能研究 | 董军杰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博士 |
2010 | CO2跨临界循环系统的研究 | 刘培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硕士 |
2010 | 微气泡执行器强化微混合的实验研究 | 王斌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硕士 |
2009 | 微纳系统中三类典型流动与传热机理及分析 | 宋延熙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博士 |
2009 | 分子动力学与连续介质力学耦合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 李玉秀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博士 |
2009 | 超轻多孔泡沫金属流动与传热研究 | 纪献兵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博士 |
2009 | 种子汽泡传热原理与实验研究 | 刘国华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博士 |
2009 | 微流控系统中混合及汽液相变传热的数值模拟 | 毛文彬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硕士 |
2009 | 微通道内点面积热源汽泡动力学及对微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的影响 | 李倩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硕士 |
2008 | 热学微流控系统中瞬态相变传热研究 | 张伟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博士 |
2008 | 新型高效微推进技术研究 | 岑继文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博士 |
2008 | 微纳薄膜传热及微气泡动力学研究 | 唐琼辉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博士 |
2008 | T型微通道中液液相微反应器微流控装置的研究 | 刘志鹏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硕士 |
2008 | 超微型燃气透平样机试制及内部流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胡建军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硕士 |
2007 | 自循环微通道电子冷却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 李银惠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硕士 |
2007 | 微通道中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和压降特性的研究 | 张炳雷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硕士 |
2006 | 硅基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可视化测量及其规律的研究 | 甘云华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博士 |
2006 | 毛细管基连续流动式PCR微流控装置及微通道内动力学钝化的研究 | 章春笋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博士 |
2006 | 微尺度燃烧特性及微能源系统的研制 | 曹海亮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博士 |
2006 | 昆虫飞行轨迹测量及数值模拟 | 赵创新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硕士 |
2006 | 基于MEMS的化学微推进器性能测试研究 | 冯毅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硕士 |
2004 | 微尺度流动与传热基本规律的研究 | 周继军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博士 |
时间 | 担任职务 | 参考资料 |
2004年-2009年 |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 |
2013年- |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委员会成员 | |
2014年-2018年 | 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综合专家组委员 | |
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离子体与燃烧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 ||
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空泡物理和自然循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 | ||
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 | ||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热物理学科“十二五”战略专家组成员 | ||
国家科技部可再生能源“十二五”863战略专家组成员 | ||
《The Open Thermodynamics Journal》编委 | ||
《IASME Transaction》特邀编辑 | ||
《微细加工技术》常务编委 |
徐进良
时间 | 获得奖项 | 获奖作品 |
2012年 |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负责人 | 微纳尺度多相流与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 |
2013年 |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 |
2016年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 |
2016年 |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 |
2016年11月 | 2016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 |
2017年11月 | 第十九界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会优秀产品奖 | 流型调控换热器及关键技术 |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